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忆秦娥》看词的“比兴寄托”

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我们现在讲李白的一首词《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作者不能确定,但不管是不是李白作的,它都是非常好的一首词。如果确实知道作者,知道他生平的经过、感情,就切切实实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感情。不知道作者也有好的一面,因为不知道作者就可以自由联想。这首词也是如此。虽然有人说是李太白所作,可是没有切实证明,而且跟李太白的风格也不是完全相似的。

“秦娥梦断秦楼月”中的诗词传统

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秦楼上的一个女子“秦娥”。美丽的女孩子就叫“娥”,《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娥娥”是女子娇美的样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她(他)所悲伤的是离别。词里常常写的是男女之间对所爱之人的怀念。这个女子可以怀念所爱的男子,也可以是男子所怀念的对象,所以词里的女子可以是怀念的主体,也可以是被怀念的客体。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要欣赏诗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注意到诗词里面的传统。秦楼和秦娥给人的联想是什么?从前在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叫弄玉,她的丈夫叫箫史,据说是一个仙人,两个人在一起的最好的娱乐就是吹箫。有一天,箫史和弄玉吹箫时引来了一只凤凰鸟,两个人就乘着凤凰鸟同时成仙了。这个古代传说是美好的。你如果平生能得到一个真正所喜爱的人,能有共同的欣赏和爱好,这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在这首词所写的是美好的事情破碎了。“箫声咽”,两个人当年在一起的时候,那个箫声是快乐的箫声,可现在是离别,所以吹出来的都是呜咽、哭泣的声音。苏东坡的《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在我的客人里有一个吹洞箫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洞箫的声调是这样悲伤,表示一种哀怨的感情、一种相思爱慕,好像在哭泣,好像在诉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哀怨的声音,可以使那深幽山谷里潜藏的蛟龙都来到水面上跳舞,可以使得在孤单的船上被抛弃的女子哭泣。那呜咽的箫声是哭泣的声音,是引起了孤单的人悲哀感情的一种声音,所以是“箫声咽”。什么人听到的“箫声咽”?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听到的?他说是“秦娥梦断秦楼月”,假使“秦娥”就指的是当年的弄玉,那么就是她所爱的那个人,跟她一起吹奏洞箫的人,现在不在了,他们分离了,破碎了,所以是“梦断秦楼月”。

人常常在梦中追寻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在梦中相见怀念爱慕而不能见到的人,所以“秦娥梦断”就是美好的梦破碎了,惊醒了。唐末五代词人韦庄有一首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昨天晚上,更深夜半,我在枕上分明梦见了所爱的那个人。后面描写梦中的那个人是什么样。最后“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梦里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发生了,等到我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真让我有不可忍受的悲哀。梦中越好,醒来才更加悲哀,所以“梦断”,正是“觉来知是梦,不胜悲”的时候。

不仅如此,正在“不胜悲”的时候,举头一看,目中所见的是高高照在秦楼上的明月。李白写过那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也曾写过《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希望共同看天上的月亮,当我看到明月,就开始怀念远方的人,所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就增加了相思怀念的感情。所以写到这里,写到很深刻的相思“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我只是今天的夜晚才怀念你吗?不是。我每天每年都在怀念你,是“年年柳色”。

“柳色”蕴含的两种感情

“柳色”已经变成中国的传统了。第一个用“柳色”的人是非常有文学的美感和欣赏能力的。春天草木初生的时候,柳条从冬天的枯干僵硬,变得柔软,变成黄的、嫩绿的、深绿的颜色,到长得茂密起来,变化是非常鲜明的。所以“年年柳色”,是每一年当杨柳变绿的时候,由鹅黄嫩绿转变过来的时候,那是最新鲜的感受。而新鲜的感受之中唤起人感动的,一个是季节的美好,一个是时间的消逝。“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怀念你所怀念的人。唐朝有一个诗人曾写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个闺中的少妇本来没有很悲哀的感情,当春天来的时候,她偶然来到楼上,忽然间看到那路边杨柳的颜色改变了,这样美好的季节猝然而至,可是没有人一起欣赏,她后悔让她的丈夫离开那么远去打仗,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爵位,牺牲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感情。

不只是唐朝有这样的传统,关于“柳”的象喻,可以追寻得更远。《古诗十九首》第二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实际上写的就是这个楼上的女子的相思怀念。总而言之,中国诗词说看到“柳色”的转变,一个就是季节的美好,却不能与所怀念的人共度;再一个就是时间的消逝,每一年杨柳绿,就代表一年光阴的消逝。《红楼梦》中也曾经提到《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是季节的美好,对比的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所以最使人心慌的是,如果我们都永远如此,再也不改变,千年百世我也可以再等下去,可人生不是如此。你就算有千年百世等待的感情和心意,你没有千年百世等待的生命。这就是时间的残酷,我愿意等待,可能等待多久呢?

“灞陵伤别”,因为他所写的背景是秦,秦在陕西长安城,附近有个地方叫作霸陵,也可以写作“灞陵”。灞陵附近有一条水,叫灞水,灞水的岸叫灞岸,种的都是柳树。在唐朝,长安是首都,来来往往的很多人,每一年在长安城外的灞桥上都有人送别。还有一个传统,就是送别时常常折下一枝柳条,送给那个要走的人。“折柳”有两种联想的意思。一个是从声音引起的联想,柳跟留声音很相似,柳是从木卯声,留下面是个田,上面卯字也是声,所以这两个字的声符是一样的。这个声音的联想意味着我舍不得让你走,想把你留下来。还有一个联想是从形象引起的,因为柳树是万缕千条,这样细腻柔软,我们比喻人的情感,不是也常说情丝万缕吗?这就是折柳相赠之所以成为送别之风俗的由来。所以诗人说,当秦娥梦醒看到秦楼月的时候,她也并不是只有今天这个晚上怀念,而是年年每逢春好,经过灞桥,看到千丝万缕的杨柳,就会哀伤于你和我遥远的距离。

从“乐游原上望昭陵”到“回首望长安”

上半阕从今夜的相思,说到年年的相思。下半阕说我不只是今天晚上怀念你,而是年年怀念你;我不只是春天怀念你,秋天也怀念你。从春天到秋天,“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乐游原是长安附近一个比较高的山坡。唐朝很多诗人都写过乐游原,李商隐有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向晚,是天快要黑了,我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很不高兴,就赶着一辆车登上“古原”,就是乐游原。我在乐游原上看到西下的斜阳,那么美丽。夕阳艳丽的颜色比日照当空更美,只是可惜啊,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他写的只是黄昏的表面的景象吗?不是。

写乐游原是一个传统,李商隐同时代的诗人杜牧也写过一首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这是杜牧被贬官将离开长安时,来到乐游原写的一首诗。“清时有味是无能”,他在发牢骚,说这样一个清明的时代,最有滋味的生活就是一种无能的人的生活。无能就可以没有忧愁,得到悠闲,获得像天上飞动的孤云、山里静寂的和尚那样一种闲静的生活。“欲把一麾江海去”,古代凡是出使的人,拿一个带着穗子的杆子是“麾”,就是苏武牧羊时拿的“使节”。杜牧临走前,要登上长安附近的乐游原,远远地看一看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坟墓。我去旅行的时候也望了昭陵,我很兴奋,因为我对它很有感情,在诗里对它很熟悉。杜牧、李商隐都是晚唐时代的人,他们的诗都不是只写表面上登乐游原的故事,而是比兴寄托,他说“乐游原上望昭陵”和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有衰亡的感慨和悲哀的联想。

我曾经谈到过,词有一个特色,就是容易引起读者象喻的联想,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以外,可以联想扩展它的意思。诗和词这种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种感动和触发的力量,它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诗跟词需要一种感动和触发,诗人只是把自己受感动的情景表现在你的眼前。杜牧在乐游原上看到唐太宗的昭陵,是什么样的感情?他只是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他关心朝廷,关心国家,所以离开的时候,就忍不住回头看一看昭陵,表示他对国家朝廷的关心。

中国诗词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诗词里有几千年的传统。中国文化之美好之丰富是因为有悠久的传统。怎么保持好的一方面,避免坏的一方面,这是最应该反省的问题。杜牧说“乐游原上望昭陵”表示对朝廷国家的一种怀念。杜甫曾说过,“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这是杜甫最后一次被贬官,在离开长安之前写的。他说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干的人,而且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哪一天再回到长安?他说,我虽然没有才,可是还不老,我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再回到长安;或者虽然衰老,可是有才,那么以我的才干,朝廷总会叫我回来的。我既无才又衰老,哪一天能再回到朝廷?我不知道,可是我关心国家,不忍心离开。所以杜甫在临行时,停下马来,回头看一看千门(千门万户指长安城的宫殿)。

从杜牧要离开长安到乐游原看昭陵,到杜甫要离开长安回看长安的宫殿,可以再追溯到一个更早的诗人——三国时代的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写这两句诗是因为三国时代董卓变乱,长安经过很多次战乱,已经是一片残破了,所以当王粲要离开长安的时候是“南登灞陵岸”,而不是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登上长安南边灞水的河岸,回头看一看他关心的朝廷所在的长安。

词人灞陵伤别本来可以指个人的离别,可既然灞陵跟长安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当他说到“乐游原上清秋节”,他所写的这一份凄凉的感觉就像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已经在个人的感受之中加入了历史的联想和感慨。有多少人曾经登上乐游原,曾经感慨过唐朝的盛衰兴亡,这就是杜牧说的“乐游原上望昭陵”。

咸阳古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长安是西汉跟唐朝的都城所在地,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所在,两地距离非常近,所以说到长安的时候,常常也会写到咸阳。长安和咸阳之间有一条古老的道路,就是咸阳古道。如果以我个人的理解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他离开了长安,从咸阳的路上走了以后就再无音信,是“咸阳古道音尘绝”。“音”是信息、声音,就是他的消息;那时候没有柏油路,走过的都是尘土,是黄土,所以“尘”代表人的踪迹。这个人消息也没有,足迹也没有,就是“咸阳古道音尘绝”。

上半阕词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现在他从春天的相思怀念,写到乐游原上的清秋节。到秋天这个人还没回来,而且没有音信,只有我登上乐游原面对这样凄凉的秋天。从春到秋,一首词里面写了春天,也写了秋天。如果我们推远这种传统、这种写法的话,宋代词人周邦彦,别号清真,他也这样写过。“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春天的时候,我们两个人有约会,是“相候”,有的时候你等我,有的时候我等你,相候在那红色栏杆的桥边。栏杆是红色的,是春天的,是美好的,颜色是鲜明的。可是今天当我怀念你的时候,“今日独寻黄叶路”。黄叶是凄凉的,是秋天的。你走的时候还是春天,还有杨柳,所以每当春天看到杨柳,我就想到和你离别的那一天,但是到了秋天这样凄凉的季节,信息和踪迹都断绝了,所以说是“咸阳古道音尘绝”。

咸阳古道有一个联想,唐朝诗人李贺曾经写过《金铜仙人辞汉歌》,写的是在汉代的时候,宫殿里用铜——铜是金色的,所以说是金铜——建了一个金铜仙人,它有一只手向天上举起来,手里托着承露盘,是接露水的。从前汉武帝迷信神仙,他用金铜仙人的盘子接天上的露水,混合一些东西吞服下去,认为可以长生。《金铜仙人辞汉歌》说的是汉朝灭亡了,曹魏的人就把金铜仙人从长安的宫城里迁移走了。李贺感慨这件事,所以就写了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他说假如这个金铜仙人真的有知觉有感情的话,当它被从汉朝的宫殿移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悲哀感慨的,所以李贺在这首诗里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个“客”就是金铜仙人,当它被从咸阳古道上拉走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兰草都凋零了。当朝代兴衰更换,不但金铜仙人会悲哀,假若上天有知觉,像人类一样是有感情的,也会衰老的。因此,咸阳古道也有一种朝代盛衰兴亡的感觉。

所以说这首词,你可以从表面的一层意思说是个人的情感,真的有这样一对男女,男子所怀念的人从咸阳道上走了。他站在乐游原上,面对凄凉的秋天,还遥望着咸阳古道,他所怀念的那个人信息和踪迹都断绝了。他在“音尘绝”之后再重复了“音尘绝”。在诗词里面,有的时候会故意用重复的字。只用一个“音尘绝”,感情传达得还不够,说两个“音尘绝”那就是让人心死。我眼前所看到的是什么?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所以这首词实在是非常有历史感的。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诗有“赋、比、兴”三种说法。“兴”是借物起兴。晋朝的诗人陆机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劲”,是强的,有力量的。他所说的那种力量,是摧残的、毁坏的、凋零的力量。秋天寒冷的风、寒冷的雨把叶子都变黄了,都吹落下来了,带有非常强大的摧伤的力量。令人悲哀的秋天,叶子都零落了。当看到“芳春”,就是美好的春天,那柔软的发芽的枝条舒展的时候,你就欢喜,看到外面的景物就引起你的感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因为他内心之中的那种感动比别人敏锐。看到外物而引起你的感动,这是作诗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一般说起来中国的诗,常常是先写景物,后写感情,“兴”常常在诗的发端。可是天下没有死板的事情,尤其是诗歌,诗歌的“感动”像一个活泼的生命,不是画一个规范的模型,所以“兴”的感发可以在诗的发端,也可以在诗的结尾。

唐朝王昌龄的诗,“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他写在边疆戍守的战士们,怀念故乡的家人、妻子。“高高秋月照长城”,看见高高的秋月照在那绵延不断的长城上。这又是一个历史的感觉,还是王昌龄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天上的这一轮明月,从古至今如此,每个朝代都有明月,每个朝代都在长城边发生战争,而“万里长征人未还”,每朝每代都有战士没能回来。这个景物的存在,正好触动作者的感情。所以“兴”,可以是由景物生成感发,也可以把你的感情带到景物之中,与之融为一体。《忆秦娥》也是如此。

“咸阳古道音尘绝”写的是人世,写的是感情,已经到了心思断绝的时候,还有什么可说的?这时抬头一看,是“西风残照”,是黄昏时候的太阳。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斜阳,就知道太阳就要沉落了,是一种消逝的盛衰无常的感慨。

写盛衰无常的感慨时常常写到斜阳,苏东坡的词《八声甘州》也是如此。我们以前讲到过词调,我介绍你们去看一本书《词调溯源》。每一个词的音乐的牌调是什么意思,在这本书上都有说明。就《八声甘州》而言,“甘州”是一首歌曲,《八声甘州》是一个曲调的名字。苏东坡在这首词里说“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问一问在钱塘江的江水上,在西兴渡的渡口边,有多少次夕阳沉落?当我看到斜阳的时候“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当你每天面对沉没的斜阳的时候,你不用去用心思量古今的感慨,就在你一低头一仰头(俯仰是指从俯首到仰首间,代表很短的时间)之间,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悲落叶于劲秋”,斜阳是沉落的,西风是凋零的。所以我现在抬头看,是“乐游原上清秋节”,看到的是“西风残照”,是萧瑟的秋风之中一轮将要沉落的斜阳。秋天的风为什么说是西风呢?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形势,所以中国诗词的传统,凡是说东风就代表春天,西风就代表秋天,南风代表夏天,北风代表冬天。在萧瑟的秋风中,在落日的斜晖下,眼前看到的是“汉家陵阙”。

我常常说,中国没有办法没有历史感。我曾经去过长安,写过这样两句诗,“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鄠杜”,唐朝诗文里常常提到。“杜”是杜曲,是当年唐代贵族所住的地方。(编者注:鄠音户,指鄠县,鄠杜是长安附近的胜地。)我看到长安很多东西——我经过乐游原,看到灞水、灞桥附近的杨柳;我看过慈恩寺塔;我看过很多汉朝和唐朝的历史和遗迹——汉朝帝王的坟墓,唐朝帝王的坟墓。所以我可以理解,在随便别的地方男女相思的离别怀念和在长安的不一样。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离合悲欢聚散,是古往今来的多少兴亡盛衰。在今天的秋风和残照之中,我满眼看去都是历史上千百年留下来的山河,所以说是“汉家陵阙”。中国常常说汉唐是两个最兴盛的朝代,所以常常用汉来代表整个国家、民族的一种感情。“陵”本来是陵墓,是皇帝的坟墓,长安是那么古老的一座城,汉朝、唐朝这些帝王的坟墓大多在长安。“阙”的意思应该是城门楼或宫门楼。今天的人看到明清的城墙,依然有一种历史感,而当时唐五代词人所看到的是汉朝的陵阙。即使我们说他写的只是个人的相思离别,可背景是那么久远的历史,何况他所用的这几个词,“乐游原”“咸阳道”“汉家陵阙”都不只是带着历史的色彩,还都有国家的意思。所以,这里面不但有历史感,还有国家感。因此,就有人说这首词可能是李白写的,而且可能是“玄宗幸蜀禄山陷长安时所作”——可能是安禄山叛乱攻占长安,玄宗逃亡四川(皇帝逃走也叫幸)时所作。所以,是借男女的相思怀念写对朝廷的怀念。但我想这可能是晚唐人感慨唐朝衰亡而作的一首词。唐朝的历史上,长安经过几次陷落: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来吐蕃又把长安攻陷了,黄巢也把长安城攻陷了。所以在唐朝历史上长安是经过几次沦陷的,而且最后唐昭帝被朱温逼迫,也是赶出了长安,被带到洛阳。所以这首词,也许是晚唐人感慨唐朝灭亡所作的词。

词向来因为内容狭窄,多是写男女情感而被大家轻视,并目为“小词”。但它也同样有它的意义和价值,词比诗带有更多抒情的性质。诗可以说理,可以记事,可以比较理性,但因为词有更多抒情的性质,所以可以同时带给读者更多的感发和联想。这首词之所以能引起我们这么多的联想,是因为它的用字。这些字给我们历史和地理的背景,从而引起我们这么多的联想。所以词有时表面看起来内容狭窄,可是它能引起我们很深的感动。    (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与研究”(项目编号:NMGGIRT222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TJWHSX230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