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其九》

起伏的春山上,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层层叠叠。

远远望去,袅袅炊烟从花木掩映处升起,那里一定是村民聚居地。

手上戴着银镯,头上别着金钗,盛妆的女子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腰上挎着长刀,头上戴着短笠,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夔州的这个春天,是如此富有生机和活力。

彼时刘禹锡夔州刺史,相比朗州司马,官职虽升却未脱离谪籍。

这是长庆二年(822年)春,距刘禹锡遭贬离京已经过去十七年。

吾心安处是故乡。谪居异乡,虽有戚戚,可刘禹锡依旧满怀热爱。

春来时满心欢喜,春归时坦然相送,这就是刘禹锡的旷达和积极。

《送春词》即作于其贬谪巴山楚水之时,写出他乐观豁达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唐 刘禹锡《送春词

简译

昨天刚上楼迎来春天,今天就登楼送它归去,兰花凋零,残蕊含露,像是不舍,柳条挥舞,似是送别。

美人衰老了容颜,谪客蹉跎了心事,四季轮转,古今如此,与其伤春悲秋,何不开怀畅饮,顺其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借送春之际,表达对岁月流逝的不舍,结合自身际遇,抒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鼓舞之情。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首联写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立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不为任何人事而停留。

刘禹锡少年得志,21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30岁时已官至监察御史,而后又与韩愈柳宗元等一众好友在御史台供职。

公元805年,随着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33岁的刘禹锡遭贬离京,而后的二十余年里,他辗转地方为官,足迹遍布巴山楚水。

春天来了一回又一回,树叶绿了又一次又一次,可没有哪一年的春风,是为落魄的贬谪之人而拂来的,年华蹭蹬,怎不慨叹?

所以,登楼远眺,看绿肥红瘦春又归去,可自己远在天涯不知归期何日,空有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又怎能不叹流年易逝?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颔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暮春之景,兰花零落,残蕊带露,柳树已长出长长的枝条。

花开有期,品格高洁的春兰残妆萎靡,残蕊含露,好像是不舍春天的离去,绿柳成荫,长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似乎是告别。

一边是凋零,一边是新生,人间草木深,总有生生不息的美好,一边是怜惜,一边是赞叹,这就是刘禹锡,光明始终在心中。

从不消极和颓废,斜阳向晚,他赞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事更迭,他感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颈联寄寓深沉,抒发自己多年漂泊在外,才不得用,年华老大心事蹉跎,有志难酬。

时隔多年,纵然是倾城的美人也难抵岁月消磨,容颜难似昔日,而自己辗转多地,空把年华虚度,临风怅惘,怎不思绪万千!

初贬为朗州司马,不能参闻公事,十年岁月,唯有寄情于读书著述或山水间,或“一盏秋灯夜读书”,或“行尽潇湘万余里”。

而后接连出任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辗转多方,困顿他乡,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总和自己的意愿相违。

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他亦自比屈原,同样被人诽谤,无辜遭贬,放逐湘沅,所以面对春光流逝,壮志难酬,有美人迟暮之感。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也是情感的升华,既然不能改变现实,那何不快乐些享受当下?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亘古,岁岁年年,它总是不慌不忙,那俗世中的我们为什么伤感呢?何不顺其自然过好眼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因为他心里的这束光,照亮了贬谪岁月里的至暗时刻,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历尽二十三贬谪生涯,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奉诏返回洛阳。

途经扬州,与罢官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不期而遇,久闻其名的二人一见如故,诗酒唱和间,白居易很是为其鸣不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于世事变迁和宦海浮沉,乐观的刘禹锡,总能以豁达的襟怀坦然面对。

虽然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不得志中度过,但他却没有虚度这二十余年的岁月,写作著述,取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他乡的春风虽不是为他而来,但他却为异乡的春光所陶醉,因为热爱,所以写出充满盎然生机的《竹枝词九首》。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同样是因为对人生和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才能写下达观的《送春词》。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刘禹锡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