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中国古代各地官衙公堂之上,几乎都悬挂有“正大光明”“明镜高悬”的牌匾,旨在告诫人们做官要言行正派,判案公正廉明。

但能长期保持这样初心的官吏,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北宋时期的名臣包拯。

他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广受老百姓的爱戴,还尊称他为“包青天”,意为“青天大老爷”

包拯对自己的后人要求同样严格,几十字的“临终遗产”,更影响了后世子孙一千多年。

其中不乏头角峥嵘之人,就好比被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其巅峰时期甚至连李嘉诚都不可企及。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又留下了怎样的“临终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民间传闻中的包拯

说起包拯,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民间传闻,尤其是一副“身强体壮,面如黑炭,额头长有月牙”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实不然,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实则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包拯“面目白皙,体态丰仪”,此话最早出自宋人张田之口,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能证明包拯如此形象的,还有另一种佐证。

在北京紫禁城中收藏有这样一幅包拯的肖像画,他宛若白面书生,虽略显老态,但一双眼睛格外有神,嘴角微笑,看上去慈眉善目。

据说,此画出自他的学生颜查散,在包拯六十大寿时所画。

关于包拯民间传闻“黑炭脸”的形象,我们或许可以从戏剧文化中找到答案。

我们都知道戏剧演员登台表演一般要画脸谱,除了丰富角色的形象外,不同脸谱的颜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姚明老师所谱曲的《唱脸谱》,其中一句“黄脸的典韦”,就隐晦的向观众们传达了典韦勇猛且暴躁的性格。

黑色脸谱通常在戏剧文化中代表着正直、勇敢、不苟言笑的形象,这也是民间一直流传包拯断案能惩戒一切罪犯的原因所在。

至于“额头月牙”印记的由来,则源自于民间传闻包拯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下凡,可自由穿梭阴阳两界。

常看京剧的朋友不难发现,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开口常有不同,京剧大师裘盛戎介绍:

“朝右是阳间审案,朝左则是下阴曹审案。”

除了与民间传闻形象不同外,历史上的包拯着实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历史上真正的包拯

自包拯38岁踏上仕途伊始,先后在多地为官,庆历元年担任端州知府,庆历六年在今河南商丘为官,庆历八年在今河北大名为官……

但不论担任哪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包拯都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视作是第一要务。

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工商业发达,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自幼饱受用水问题,时常爆发瘟疫。

包拯到任之后立刻带人打造水井,共在城区挖了七口水井。

《肇庆府志》记载:

“包公井在府厅之冬,宋康定间郡守包拯所凿,其水清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在肇庆龙顶岗就保存有一口“包公井”,且水质甘甜。

端州位于南方,夏季多暴雨,从一旁流淌而过的西江,在夏季常常有决堤的风险,一旦爆发洪水,最先遭殃的就是城中的百姓。

包拯闻讯,又带人组建一支防洪队,他们修筑围堤,尽可能的降低洪水风险。

城外的耕田又大多位于地势低洼地带,因时常遭遇水捞灾害,粮食常年减产,包拯又命人修筑水渠,排除积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端州以“制砚”闻名天下,张九成有诗曰: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作为宋代“群砚之首”,每年都承担着给朝廷制砚的任务。

那些曾任端州知府的官吏们,常常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威胁着端州工匠尽可能多的制造砚台,以方便自己贿赂京城大官,使得端州工匠与百姓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这一状况在包拯到来后立刻就被杜绝,除了每年给朝廷进贡的砚台外,他要求端州的所有官吏,不能以任何方式向工匠索要砚台,也包括他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包拯在端州主政仅有一年的时间,但他却让此地的百姓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人都能吃饱饭,都能喝上一口甘甜的井水。

庆历二年,包拯奉命赴京,沿途百姓无不夹道相送。

一名工匠感激包拯,设法在他的行李中塞了一枚端砚。

没想到,包拯发现此端砚后,他一边向端州百姓致谢,一边将端砚扔进江中。

在惩处贪官污吏方面,包拯不畏强权,心中唯有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庆历三年,包拯出任监察御史,为正风肃纪,他把目光盯向了王逵。

王逵属于当朝宰相一党,他仗着宰相在朝廷中的威势,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敛财,尤其是在他担任转运使期间。

转运使顾名思义,前往宋朝各处转运物资,俗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

这一职位权力极大,甚至还担负着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举荐人才等等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逵转运物资期间,利用各种名义搜刮财务,在多地引发民变,且又派兵镇压,死在他手中的冤魂数不胜数。

为将他伏法,包拯曾七次上书弹劾王逵,可当朝皇帝考虑到他是宰相的人,每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包拯义愤填膺当场质问皇帝:

“今乃不恤人眼,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此话一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王逵当场遭到罢免。

经此一事,满朝权贵对包拯无不望而生畏,民间甚至都出现了“包弹”的谚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包拯的不苟言笑也因此出了名。

人们几乎都没见过包拯展露过笑容,把包拯笑都当作黄河水难变清澈一般。

包拯的所为无疑会让他拥有诸多政敌,当朝许多权臣为了扳倒包拯,开始想方设法让包拯的朋友以及亲人触犯宋朝律法。

包拯一些亲朋旧友果然上当,他们在这些人的怂恿下,做出了不少荒唐事,甚至阻挠官府办公。

当此事传到包拯的耳中,他不念丝毫的旧情,将触犯律法的亲朋旧友依律查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周六子仗着与包拯沾亲带故,长期为祸乡里,当地许多人都受到过他的欺压。

有人将周六子告上了官府,他仗着自己是包拯的堂舅,在去往公堂的路上不断向官差打听是谁告了自己。

周六子的目的不言而喻,待他走出官府,肯定要设法报复此人。

没想到,包拯刚正不阿,查清事实后,直接下令当场重打周六子七十大板,以示惩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幸有后人

包拯一生为国为民,可自己却差点绝后,子嗣先后早夭,更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包拯此生先后成婚两次,第一任妻子是李夫人,可惜她生来体弱多病,成婚没多久就因病去世。

而后,包拯又在父母的操持下,迎娶了一位董姓女子。

婚后两人育有一子,包拯给儿子取名为包繶,寓意“忠孝”

在包繶19岁时,包拯为儿子寻得了一门亲事,女方姓崔,知书达理,容貌秀美,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包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包繶虽自小就背负“太常寺太祝”的官职,可还未等他出仕就英年早逝。

一时间,包家所有人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祸不单行,仅仅过去了五年的时间,包繶的儿子即包拯的孙子包文辅也因故早夭。

包拯接连两次经受了“老年丧亲”之痛,其身体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愈发佝偻。

好在老天有眼,包拯在耳顺之年,重新有了自己的子嗣。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包拯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

儿媳崔氏忙得不可开交,一来可以借此让公公走出丧子之痛,二来毕竟是六十大寿,必须要办得热热闹闹。

但是包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且,包拯还是当时有名的孝子,他早年高中进士不曾出仕,只为在家伺候父母,守孝结束他才赴京出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不忍公公太过悲伤,崔氏告诉包拯他还有个儿子,由媵妾孙氏所生。

值得一提的是,孙氏是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的陪嫁丫鬟,被包拯纳为妾。

几年前她与包拯产生了矛盾,负气回到了娘家。

紧接着,崔氏继续解释,孙氏负气回家不料自己已有身孕,后十月怀胎诞下一子。

事到如今,包拯最想做的就是在第一时间见到自己的儿子。

没一会,包府下人将婴孩抱了过来,那白皙粉嫩的模样,很是可爱,包拯给次子起名为“包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包拯仅陪伴次子数年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当噩耗传出,全国震动,城中的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叹息的声音传遍了所有的街道。

当朝皇帝不忍贤臣就此逝去,他亲自登门吊唁,追赠谥号“孝肃”

包拯在临终前给包家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也就是他的遗训。

他这一生忧国忧民,惩处了无数奸臣污吏,他希望自己的后人,要为国家作出贡献。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在包拯之后,崔氏严格遵守公公的遗训,她将包绶培养成了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子孙后代

如今已过去了千年之久,仍有包家后人遵照这条遗训,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中的代表便是“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1918年出生出生在浙江宁波,由于家境优越,他在13岁那年,被父亲送入商船学校学习。

外加宁波自古就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港口之一,使包玉刚自幼就爱上了大海与商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包玉刚与父亲拿着家中的积蓄来到香港重新创业,准备做海运生意。

彼时香港作为东亚的金融中心,航运行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

但包玉刚却迎难而上,他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37岁那年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只船。

之后,他稳步发展,不仅成立了自己的航运公司,还以出色的信誉做起了长期租赁商船的生意。

他把自己的船以不同的年限租给他人,每月或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

因为要比正常的租金标准低上许多,致使包玉刚的船只长期供不应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常说:“我的座右铭就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截止到1981年他所拥有的船只就已超过了200条,总吨位超2000万吨,被人称为“世界船王”

1984年,已经离家多年的包玉刚再次返回家乡宁波。

此行,他参观了“天一阁”,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一阁”藏有一本《包氏家谱》,他从这家谱上得知,自己竟是包拯的29代孙,他惊呼:

“我竟是包青天的子孙。”

受此影响,他决定要效仿祖先包拯,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1年,包玉刚在北京见到了邓小平,他说道:

“我要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设一座大饭店。”

1984年,包玉刚回到家乡计划捐赠5000万人民币,建设一所宁波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包拯 百度百科

《包拯传》

治水有方!了解包青天深受百姓爱的另一面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902524

包拯:心怀百姓的孝廉君子 世仰大节的北宋名臣https://www.wehefei.com/news/2022/10/26/c_463960.htm

包玉刚 百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