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中的打工人而言,如果能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顺路买个早餐,买杯咖啡,买份晚餐,自然是方便快捷的体验。

仔细想想,通往各大写字楼必经之路上的餐饮店,沿路摆卖的各类餐饮小摊以及开在写字楼一楼的星巴克、瑞幸们,它们主打的消费场景触点之一,便有这种“顺路”。

这是一个区别于到店、外卖的独立场景,理论上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想象空间。但问题又来了,谁来满足有车一族的这种“顺路”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星巴克与高德联合发布的“沿街取”服务已率先在北京100家星巴克门店正式上线,上海也有近50家星巴克在开展试运营。预计未来一年内,全国将有1000家以上星巴克门店支持“沿街取”服务。

这或许能够为餐饮行业提供一些灵感。

地图导航里的“沿街取”是个啥?

可以先看看“沿街取”目前的服务模式和流程,这或许也会成为后续其他餐饮业态接入后的主体形式。

驾车上下班、出行的用户,设定好目的地和路线后,再通过高德地图内置的星巴克小程序下单,系统会自动定位沿途最为合适的星巴克门店,匹配好预计到达时间与制作出餐时间。

星巴克门店在接到订单后,会同时收到系统推送的用户预计到达时间。咖啡制作完成后,再安排店员在沿街路口等候车主到达,直接将咖啡交予车主,实现路边“不下车”开窗取咖啡。

这便是“沿街取”服务的流程。一位名为“电动知士大雨”的博主也实际测试了这一功能。

在测试中可以看到,点餐环节的小程序是由星巴克提供的,与其他渠道的星巴克小程序并无区别,选取好餐品后需要提供车牌号后三位,以及车身颜色两大识别信息,以便于星巴克工作人员识别用户车辆。

取餐点与预计取餐时间均是系统自动匹配好的,用户只需根据导航路线正常行驶至指定的路边位置即可。该博主到达指定地点前便已看到有星巴克员工在路边等候,从临停取餐到重新启动上路,整个过程不到10秒。

理想状态下,这既能降低用户的操作、决策成本,提升咖啡消费的便利性,又能为星巴克激活许多潜在的消费增量。

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0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64亿人。

全国8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5个城市;39个城市超200万辆,21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超过500万辆。

简单粗暴地来算一下,全国4.17亿辆车直接视为4.17亿潜在用户池,在没有“沿街取”服务的时候,星巴克很难与这个用户池产生消费触点。

如今有了“沿街取”这个触点后,假设哪怕每天只有0.01%的用户使用了这项服务,在上班、出行的路上用手机点一杯星巴克,也能带来4.17万杯/天的增量订单。

按照30元一杯的价格来算,每天可以新增125.1万元营收,累计一年365天就是4.57亿元的营收增长,换算成美元便是0.67亿。

要知道在今年2月初星巴克发布的最新财报中,第一财季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营收为6.217亿美元。

那么按照上述假设中的计算量来看,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一年可以从“沿街取”服务中获得占当下营收整体10.78%的增量。

当然以上的数据测算仅仅是假设的性质,数字规模并不具备真实性,仅仅只是说明上下班、出行场景触点可能带来的增长故事,存在逻辑的合理性以及想象空间。

这对于星巴克来说,十分重要。

财报数据显示,星巴克过去的一个财季表现不佳,其中国内地市场营收下滑31%,内地同店销售额下降29%,同店交易量下降28%,平均客单价下降1%。

在这种境况下的星巴克,无疑渴望着新的增量故事,“沿街取”便可以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