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在我们的国家里,科学学这个名称讲得很多,许多人都关心这门学问的发展。外国不少人说,这门学问的创始人是贝尔纳。我认为这种说法未见得完全恰当。因为一门学问的创立,同这个学问名称的确定,不是一回事。

科学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外国学者的各种说法,但是我们也还是要独立地来进行研究,然后把这个概念研究的结果确定下来。我们这个会议,应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今天讲不出更多的意见,只想讲一点我在教育规划会议上关于教育学问题说过的意见,不知道这些意见中有哪些对科学学可以适用。

那次我讲,教育学可以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应用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有两大门,“教育社会现象学”和“教育认识现象学”。学科一般是按对象来建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为对象的学问,科学学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学问。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认识现象。如把科学作为社会现象研究,就可以发展起一门“科学社会现象学”。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如把科学作为认识现象来研究,就可以发展起一门“科学认识现象学”。“科学认识现象学”是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手段,一种认识过程来研究。这是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属于哲学的范围。

“科学社会现象学”要研究科学这个东西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都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在这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情况是不一样的,要分别地进行研究。“科学社会现象学”还要研究科学和技术是属于生产力呢,还是属于上层建筑,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社会性质与社会科学、哲学是否相同。

“科学社会现象学”特别要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所发生的作用,研究它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科学学到了今天才出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至于今天我们在这里开这样一个会,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社会现象学”要研究的问题。在以前为什么没有?就因为那时科学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还没有必要去建立科学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

“科学认识现象学”和“教育认识现象学”不同。“教育认识现象学”是研究教育者、受教育者、客观世界,这样三个东西,以最后造就受教育者的才能知识和品格为目的的一个认识运动,即教育是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发生作用的一个“三体运动”。那么科学学是什么样的呢?我没有来得及考虑。希望同志们加以研究。

科学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都有自己的规律性,研究这些客观规律的是理论科学学,但是我们不能只去努力发现科学学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努力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性。这就是说不能只研究理论科学学而且还要研究应用科学学。我们要按照科学学的规律来办科学,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科学学应该成为科学组织工作者的必修课,也要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必修课。特别是负有比较重大责任的科学组织工作者,更要掌握科学学的客观规律,研究如何把全国的或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科学工作组织起来,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科学化,使对科学工作的管理科学化。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今天我们要努力去发展科学学这个学科,建立这样一个新的学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开会的人,主要是做自然科学工作的同志,也有一部分做哲学工作的同志,可能还有少数搞社会科学的同志。研究科学学,不仅要求自然科学和哲学结合,而且也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因此,我们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合作。同时,今天到会的还有科学组织工作者,这是因为在研究科学学中,有一个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的问题。

前些日子,纪念“五四”六十周年,我们强调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个口号对今天中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一切行动,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对待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对待党的领导、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也强调在一切工作中都要用科学态度办事。特别是搞科学工作的人,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要维护科学,坚持科学态度。现在我们国家是靠科学吃饭,二十世纪的特点,就是要靠科学吃饭。科学很重要。科学的内容很重要,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但科学在许多人的头脑里还没有生根。科学为何物,还要大力宣传,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会受到什么惩罚,也要总结经验教训。我们除宣传科学知识外,还有一个宣传科学态度的任务。所有这些也都是我们科学学工作者的任务。

我们研究科学学,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律性是从历史研究中得出的,因此一定要掌握大量的资料。科学学研究范围很广,应很好讨论一下,哪些是最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很好地规划一下,经常开些学术会议,并在刊物和报纸上交流。只要把我们的研究组织得很好,把大家的积极性很好地发挥出来,方法对头,并且坚持做下去,我相信,虽然我们起步晚些,在科学学研究方面,就可以赶到别的许多国家的前面去,对我国四个现代化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是于光远同志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第4期(本文摘选部分)。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