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在北京郊区门头沟的群峰怀抱中,隐匿着一座充满古老神秘色彩的佛寺——潭柘寺。

这个地方不仅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更因为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而成为众多探秘者心中的谜团。

一座貌不惊人的小庙,竟然受到武警全天候的严密守护。

这一景象引发了许多人的强烈好奇:究竟是什么秘密需要如此严密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古刹起建缘情殇

在西晋时期的动荡岁月里,驻守北疆的王郡都督,在平定八王之乱中建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晋怀帝司马治宣布永嘉元年,也就是公元307年时,王郡的爱妻离世,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的一处幽静之所。

为了纪念爱妻,同时为国家祈求福祉,将领依照那年的年号,在京西之地建立了一座名为“嘉福寺”的佛寺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潭柘寺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的寺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被人遗忘。

直到唐代,这片佛教圣地才再次焕发出生机。

在武则天统治的万岁通天年间,华严宗的杰出僧人华严和尚,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资助下,选中了这个地方重建佛教圣地。

他选址于已经饱经风霜,摇摇欲坠的的嘉福寺作为中心,在附近购置土地。

寺院的僧众与华严和尚一起,填平了寺内的青龙潭,扩建了寺院,并修复了殿堂,为潭柘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院依山而建,两股清泉——龙泉和泓泉,不仅解决了寺内的用水问题,还灌溉了周围的农田。

因此,华严和尚给嘉福寺更换了一个新名字——“龙泉寺”,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

整个山门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不依赖任何梁柱,完全由砖石构成,因此被称为“无梁殿”。

山门正中镶嵌着一块精致的汉白玉匾额,上面用金色的楷体雕刻着“敕建岫云禅寺”几个字,其中“岫云”象征着群山间缭绕的云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被称为界凡桥的入口,便可见到一尊巨大的铜鼎,细烟缭绕。

穿过正殿,走入后院,耳边便能听到山泉潺潺的流水声。

水从高山流淌而下,经过精雕细琢的石槽,汇聚于一个两平方米的石盘中。

水流依照特定的路径形成了“南龙北虎”的图案。

这一设计据说是为了祈求国家安宁、气候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岁月沧桑拂净土

潭柘寺周围环绕着九座雄伟的山峰,它们如同马蹄般将寺庙环抱其中,600多座古色古香的殿堂沿着山势起伏,布局巧妙。

观音殿坐落于最高处,这里曾是元朝忽必烈皇帝的女儿妙严公主修行的地方

妙严公主对父亲四处征战、造成生灵涂炭深感内疚,毅然决然地削发为尼,希望以此为父亲赎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在观音殿内日复一日地虔诚膜拜,诵读经文,长时间的祈祷使得殿中的一块方形地砖上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足迹。

明代时,孝定太后曾来此朝拜,并对公主的虔诚深感敬佩。

她命令将带有足迹的地砖挖出,收藏于花梨木盒中带回宫中欣赏,后来又恭敬地归还给了潭柘寺。

达观真可大师为此撰写了《妙严公主拜砖赞》,以赞颂公主的至诚。

妙严公主最终在此寺圆寂,而这块“拜砖”至今仍被供奉在观音殿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朝,潭柘寺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寺庙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资助、太监的捐献,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规模和格局。

在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潭柘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修缮,其中“岫云”二字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此名一直被沿用至今。

而“潭柘寺”这一名字源于民间,因其背后有龙潭,以及山下生长的可作药用的“柘树”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疯魔和尚号因亮

寺内西观音洞院的东南角隐藏着一条石砌的甬道,这条小径蜿蜒向上直通至菩提洞,洞内供奉着“疯魔和尚”因亮的肉身坐像。

据寺中住持介绍,“疯魔和尚”,法号因亮,是河南省汝南县的人,自幼出家,并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来到潭柘寺受戒。

光绪年间,因亮和尚因冲撞到寺中进香的恭亲王奕欣而被迫离开,随后居住在蝎子洞中。

他精于医术,心怀天下苦难之人,因此在潭柘山及马鞍山附近及周边地区行医四十余年,无数平民百姓在他的药石针灸之下摆脱了病痛,且从不索取报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其不修边幅、行为怪异,被人称为“疯魔和尚”。

晚年,因亮法师被允许返回潭柘寺,每天都有无数信众前来听讲和求医问药。

传说中,潭柘寺后有一只猛虎,曾因因亮法师而改邪归正,成日伴随在法师身旁,听讲经文,甚至跟随他到寺中喝粥。

因亮法师逝世后,这只老虎因失去良师益友而悲痛欲绝。

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潭柘寺西观音洞南侧的菩提洞被大幅度整修,以纪念并供奉因亮法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人文瑰宝寺中藏

潭柘寺内珍藏着众多宝物,其中“一锅一鱼”尤为著名,特别是那口由青黄铜制成的大锅,因其传说中的功效——“漏沙不漏米、增水不增米”而备受瞩目。

1、大粥锅

潭柘寺古时之所以能够高效地满足数千名僧侣的饮食需求,归功于其拥有的三口特大型烹饪锅。

这些锅具备了独特的设计和巨大的容量,使得寺院能够高效地为大量的僧侣提供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熬粥锅:这是其中最大的一口锅,采用青黄铜制造,口径约3米,深度超过2米,壁厚达到20厘米。

根据描述,熬一锅粥需要使用360斤小米,并且需要七八个和尚连续烧火。

消耗800担干柴,通过长达16个小时的文火慢熬,最终熬制出的粥足够寺中所有僧侣一天的食用量。

其设计巧妙,底部设有一个专门的“容砂坠”凹陷,可以在煮粥过程中自动淘去沙粒,保证粥的质量。

这样的设计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和实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饭和炒菜锅:除了熬粥的大锅外,寺院还拥有另外两口大锅,分别用于做饭和炒菜。

这些锅同样拥有大容量,能够满足大量人群的饮食需求。

现存的铜制炒菜锅,直径1.85米,深1.1米,即使是这个看似较小的锅,其尺寸和容量也远超过普通家庭使用的炊具。

通过这三口大锅的使用,潭柘寺能够有效地为大量僧侣提供充足的食物。

保障寺院饮食的同时,也能在特殊时期向周边地区提供帮助,如在冬春之交向贫困百姓舍粥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潭柘寺还定期举办熬腊八舍粥活动不仅是寺院僧侣的事务,也得到了广大信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许多善男信女和居士通过捐献食材或资金来支持这一活动。

通过共享腊八粥,人们不仅能在寒冷的冬日中得到身体的温暖,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佛教的慈悲精神。

这种活动通过食物传递了平等、感恩和祈福的信息,强化了地方上的老百姓之间的联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求雨鱼

潭柘寺的这条石鱼是一件充满神话色彩的文物,这条石鱼据说具有求雨的神奇功能。

能够通过敲击其身上相应的部位,为特定的省份带来雨水,解决干旱问题。

这种功能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

因为雨水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流逝,石鱼因为被过多地触摸而变得平滑。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件神奇文物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好奇心。

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潭柘寺采取了“禁止摸鱼”的措施。

这既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信仰的一种尊重。

五、武警全天来站岗

潭柘寺无疑是一个特殊且神圣的所在,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还在于它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潭柘寺的寺门口出现了一道不同寻常的景象——由武警队伍专门负责寺院的守护,全国范围内享有此待遇的寺庙仅此一家。

自国家成立以来,政府对潭柘寺实施了高级别的保护措施,包括在寺庙入口安排武警站岗

潭柘寺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拥有众多珍贵的古迹,已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武警的部署旨在确保寺内僧侣的安全,并对寺庙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进行特别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发生多起盗窃事件,一些熟悉北京的窃贼将目标转向了潭柘寺,企图盗取珍贵文物。

与国内盗贼的行径不同,某些国际窃贼更倾向于破坏而非盗窃。

他们似乎并不计划将文物带出国门,因为通过海关的难度几乎让这一行为变得不可能。

这种破坏性的行为似乎源自一种扭曲的心态:“如果我无法拥有,那么别人也别想拥有。”

这导致他们一旦踏入寺庙,便对文物造成损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极端的破坏行为曾迫使潭柘寺暂时关闭大门,对所有游客予以拒绝,以此来防止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损坏。

如今,潭柘寺已经重新对外开放,政府也加大了对寺庙及其文物的保护力度,许多珍贵的文物已被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

得益于现行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寺门口的安保人员和寺内的监控系统,任何试图盗窃或破坏的行为都变得极为困难。

结语

对于那些计划探访中国首都北京的游客来说,潭柘寺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能为你的旅途增添一段难忘的经历,更能让你深切体验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潭柘寺以其清澈的山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环境而著称,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沉淀。

只有亲身踏足这片圣地,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深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