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一课为例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视频的设计落实新课标的知识性要求,通过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创设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堂。微课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新课标与微课程教学法的联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微课程教学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内做一做、对一对、议一议来实现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目的,通过小组协作交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分子,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微课程教学法的微项目学习要求活动设定必须来自真实情境,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执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包头市阿尔丁植物园要赶在新年前举办绿植迎春展这一情境。

当时已是秋冬季节,需要通过调节展区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来促进植物生长,缩短植物生长时间,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结合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知识,从光照角度提出改进方案,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的微课程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视频落实新课标的知识性要求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要想让学生课前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目标具体精准,且任务与目标匹配的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了解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学到这个程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完成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达成认知目标;通过“课堂形式预告”了解课堂的学习环节与课前学习的意义。

(1)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的设计

由于达成目标是设计给学生看的,所以,设计时要求用词准确,便于学生理解。《光的色散》一课的知识点比较丰富,因此,笔者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对本节知识做了分类整合,按照层级逐层展现,逐步深入;不同主题之间相互关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最终形成的达成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本节课的达成目标通过分类整合、逐层展现,难度大大降低。其中,目标③④⑤的内容都是光的三基色知识的扩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区分,特意分解成3条。

(2)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这一栏的设计必须贯彻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原则与策略。为此,笔者设置了8个问题与达成目标一一对应(如图2),确保只要完成的任务有质量,就能达成学习目标。

图2

(3)提供配套视频资源

教师应针对性提供配套的视频指导资源,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配套学习视频可以由教师自己开发,也可以借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多个视频,也可以是一个视频。配套的视频资源需要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涉及的知识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回答学习任务中的相关问题。

2.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中创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堂

课堂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两大板块,其中学习任务划分为测测你的学习力、进阶作业、微项目学习。在任务设置上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1)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主要聚焦认知目标,而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则侧重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即聚焦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践产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并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实践任务,增强团队凝聚力,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等。笔者设计的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2)课堂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任务设计

课堂学习任务的设置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从基于学生基础知识而设计的“测测你的学习力”开始,逐渐过渡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关于知识应用的“进阶作业”,最终到达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

首先,在“测测你的学习力”环节(如表1)一共设置了3道题目,测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目标达成情况。这个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课前所学知识,为进入“最近发展区”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成效的评价。

表1

其次,在进阶作业环节,笔者主要针对“物体颜色与光的关系”这一难点,设置了单选题与填空题(如表2)。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积极思考,将所学的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表2

最后,在微项目学习环节笔者设计了“我们造光促成长”的“微项目”(如表3)。

表3

本次微项目学习涉及物理、生物学等跨学科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大段文字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内化、综合能力的拓展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项目最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含陈述、质疑、评价、阐释)来检验“项目”成果,在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发展了物理的辩证思维。

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分析

1.适用性强

微课程教学法能够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有着跨度大、适用性强的特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和运用。

2.目标明确、方式多样

微课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一致。

《光的色散》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问题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探究学习等,课堂上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课堂教学。

在小组交流中,多个小组代表能够有效地表达本组的观点,其他小组学生在倾听他组方案后,对“为什么要将白光经水三棱镜色散”提出质疑,分享者也对质疑做出了回应—“实际操作时只需要透过蓝色玻璃片即可达到目的,但是我们要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证明”。

这个过程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主题的内涵和外延。

3.评价科学

微课程教学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效地将评价融入到教学中,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教师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进步,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专家评述

微课程教学法:不说“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金陵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庆市第三中学物理教师袁满实验微课程教学法之后撰写的《微课程教学法:贯彻新课标,激发物理教学趣味性》一文,实际上发现了十年前问世的微课程教学法,就过程性评价而言,就是不说“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当下正好拿来就用。

但是,没有参加过微课程教学法专项培训的教师们,不仅不了解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三剑客”促成高质量学习的奥妙,也无从了解其中蕴含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操作方法。在此笔者梳理一二。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实际上是我国本土独创的“学习设计”方法。它要求教师依据“新课标”,从教材中提炼出学生学习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表述必须聚焦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认知、能力、素养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是描述教师做什么,因此,目标必须具体精准,既具有“三要素”,又没有“负面清单”列出的禁用语。

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确保学生完成任务有质量的话就一定达成目标。因此,设计学习任务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被“目标管理”管住了。

在“任务”设计完成之后,如何保证学生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教师需要预估哪些任务是学生完成起来比较困难的,然后,针对性地开发配套学习视频,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于是我们看到,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教与学天然融为一体。

在教学评价方面,微课程教学法把“课程评价”以“多元互动”的方式渗透到过程性评价之中。最典型的当属“协作评价”。所谓“协作评价”,通俗来说,就是小组协作“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统一之后随机抽一份交给教师“审一审”。“协作评价”嵌入到课堂“检测”与“进阶”之中,实验表明,以往需要1~3天的“作业旅行”,现在只要半分钟到几分钟就搞定了。可见,多元、互动的过程性评价就渗透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的协作学习之中,这些“学习”就是教师设计的产物,即“教”的产物。

“多元互动”的评价还渗透在“微项目学习”当中。“微项目学习”要求探究或创作的成果必须展示。为了参加展示,小组成员需要梳理成果,实际上形成了小组内部的自我评价。展示的方式是陈述、质疑、阐释,而质疑与阐释又构成了新一轮多元、互动的过程性评价。将“新课标”所聚焦的核心素养、跨学科、真实性、实践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人际沟通与交流等统整为一体,落到实处。

如此看来,微课程教学法不正是不说“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一体化”吗?

本文作者:

袁满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中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2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袁满.微课程教学法:贯彻新课标,激发物理教学趣味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2):66-69.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