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 12 日,正值春节大年初三,当大家都在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学术圈又一次出现了轰动的新闻。Nature 发文:《China conducts first nationwide review of retractions and research misconduct》,特别报道了中国政府要求各个大学必须申报所有的论文撤稿行为,并对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看得出来,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拳出击,敲打在我们所有科研人的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真金不怕火炼

《Nature》杂志的分析显示,自 2021 年以来,中国作者的撤稿数量已超过 17,000 篇。这条信息此前已经被广泛报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中国大学距离完成全国范围内撤回研究论文审核和研究不端行为调查的最后期限已经截止。2 月 15 日之前,大学必须向政府提交过去三年从英文和中文期刊撤回的所有学术文章的完整清单。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 11 月 20 日的通知,他们需要澄清论文被撤回的原因,并对涉及不当行为的案件进行调查。

针对出版商 Wiley 旗下子公司 Hindawi 撤回大量中国作者的论文,政府启动了全国范围的自查。通知称,这些论文撤回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2023 年有超过 10,000 篇研究论文被撤回,这创下了历史新高。根据 Retraction Watch 数据库,《Nature》杂志发布的分析表明:自 2021 年 1 月 1 日以来,已针对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发出了 17,000 多份撤回通知。

《Nature》杂志的分析显示,去年 Hindawi 撤回了 9,600 多篇文章,其中绝大多数的论文署名中都有一位是来自中国的作者。2023 年,所有出版商发出了近 14,000 份撤稿通知,打破了年度记录。分析显示,在过去二十年里,论文撤稿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罗斯和中国。我们国家排名第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这是第一次全国性撤稿调查行动,以前的调查基本上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但这一次,是所有机构必须同时进行调查。

这次调查的时机并不太好,正值春节前后,各个高校已放寒假,提交信息的时间将会很紧迫。教育部给了大学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自我审查,而寒假的存在则实际上大大缩短了这一时间。

怎么查?怎么罚?

中国政府此前已经做出努力,发布新的研究诚信指南,但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当政府机构确实对出版文献开展自我调查时,其范围也较狭窄,且缺乏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一次的目标很明确:调查「撤稿」,而且范围很广泛,涉及整个大学研究界。

通知中明确指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负责提交回复。这一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人员逃避协作工作责任的问题。该通知还强调了调查的正当程序,被指控有不当行为的研究人员有权在调查期间提出上诉。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采取何种形式的处罚,但 2021 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对一批撤回论文的调查结果,处罚包括减薪、取消奖金、降职以及定时暂停申请研究经费和奖励等。

期刊预警名单发布,理由竟是中国作者占比畸高?

2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团队发布 2024 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共计 24 本期刊上榜,较上一年 28 本的上榜总数继续下降。 其中,医学领域共有 Radiologia Medica、Cancers 等 12 本期刊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丁香园(紫色为医学领域)

这类名单主要针对于两类问题:

第一:破坏科研生态良性发展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引用操纵和论文工厂;

第二:影响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出版经费有效使用的不当行为。例如收取高昂的论文处理费(APC)来发表论文。

相较往年,此次的名单不再按照低、中、高预警风险分级,而是直接注明预警原因:包括引用操纵,论文工厂。其中一条预警原因尤其引人注目:中国作者占比畸高。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不得不说,这类原因与中国居高不下的撤稿率有很大关系,学术声誉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损害。

诚信是一座阶梯,也是科学研究者们探索、追求、到达真相面前的必经之路。培养科研诚信需要时间,道阻且长,但我们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编辑:苍术

题图来源:量子位

参考文献:

[1]Richard Van Noorden.More than 10,000 research papers were retracted in2023—a new record.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974-8.

[2]Smriti Mallapaty. China conducts first nation wide review of retractions and research misconduc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39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