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仕明清两朝的冯铨,这人在历史上没什么作为所以不太有名,而且关于他的轶闻也大多都与断袖有关,但其实这人才是剃发易服真正的推手。

而冯铨之所以会成为剃发易服的关键人物,这跟他的早年在明朝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冯铨的发迹史

冯铨据说生得非常秀丽,因此在盛行男风的明朝官场中与很多人都留有‘美谈’。《明史》特别强调了他与周延儒‘交好’,周延儒与冯铨这两人也在明朝的内阁留下了两个纪录。

冯铨于天启五年(1625年)入阁,当时他的年龄可能还不到30岁!所以在大明朝内阁200多年的历史中,他是唯一个不到30岁就入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与他关系暧昧的周延儒,在崇祯二年(1630年)十二月以35岁的年纪进入内阁,是明朝内阁历史上第二年轻的次辅。而且周延儒在第二年便更进一步,以36岁的年纪出任了大明朝的内阁首辅,成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首辅。

周延儒之所以能火箭蹿升,是因为他作为东林党人却背叛东林,成为了袁崇焕案的首告。由于周延儒在崇祯的支持出卖东林党,所以袁崇焕案中东林党大败亏输。首辅东林党人韩爌辞职,次辅东林党人钱龙锡被罢免下狱,东林党人刘策、袁崇焕等被杀。

而周延儒的好基友冯铨,则是东林死敌魏忠贤魏公公的心腹。冯铨之所以能成为大明朝内阁二百多年间最年轻的次辅,全赖魏公公的一手提携。

由于魏公公格外器重冯铨,以至于当时阉党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内相有涂文辅,外相有冯振鹭,时事可知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宦官涂文辅是魏忠贤的心腹,在宫中常常代表魏忠贤行事。而振鹭是冯铨的字,所以冯铨是魏忠贤在朝堂中的代表。

冯铨之所以会这么得魏公公的赏识,很多资料说是因为他写拍马屁的文章写得好。可是为魏忠贤这人目不识丁啊,这冯铨写得文章再好,他魏公公也不识字啊,经过别人介绍后那味也就不同了啊。

显然,冯铨被魏公公看重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马屁拍得好,因为当时撰文拍魏公公马屁的大家有的是,冯铨那点微末道行根本排不上号。

那冯铨为何被魏公公看重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码字的查看冯铨的资料时注意到了一件事,冯铨是魏公公的北直隶老乡(今河北涿州人),而阉党的二号人物兵部尚书崔呈秀也是北直隶人(今天津蓟县人)!

阉党是魏忠贤为首的宫廷势力与浙齐楚三党联合的同盟,可显然魏公公还是更放心自己的老乡们掌控朝堂。毕竟那会朝堂里北直隶人并不多,所以冯铨显然是得益于是魏公公的老乡而得到了超擢。

从冯铨的经历看,魏公公还是很照顾家乡人的。

不过冯铨还是太年轻了,所以他在内阁里尾巴翘到了天上,因此得罪了阉党大佬他的老乡崔呈秀。入阁仅仅大半年冯铨便被崔呈秀给逐出了朝堂,但是他作为魏公公心腹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当崇祯帝继位后,不管冯铨怎么努力表现自己,一直都被闲置。但是由于‘好友’周延儒得到了崇祯帝的重用,因此他也没有被进一步追究过去的阉党历史。

从冯铨和周延儒两人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东林和阉党间,并非是水火不容壁垒分明的。

冯铨的第二春与剃发易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铨在明廷那里已经是永不叙用了,但是他赶上了一个对他来说很好的时候——清军进入北京建立了新朝,北京城主子换了。

清廷定都北京后,下令明朝在京的官员都必须出来任职。而冯铨作为原来的明朝礼部尚书,因此也被实行汉满两套官制的清朝继续任命为礼部汉尚书。

顺治二年(1645年),自行剃发后被朝堂上汉臣排挤,被满臣嫌弃的礼部侍郎孙之獬‘一气之下’,上书建议在天下实行剃发易服。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上汉族大臣基本上一边倒地反对孙之獬的建议,而满族大臣们则在一边看孙之獬的笑话没人帮他说话。

孙之獬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得到了自己部下国子监祭酒李若琳的鼎力支持。于是孙之獬和李若琳舌战群臣,两人积极为剃发易服辩解,这引来满朝汉臣的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满朝的汉臣们在积极反驳孙之獬和李若琳时,渐渐地情绪越来越失控,话语也变得越来越尖刻。慢慢地汉臣言辞中对满族的服饰开始加以贬低和攻击,这让主持朝议的多尔衮脸色越来越难看。

而作为汉臣中几乎是唯一一个在看热闹的,孙之獬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冯铨看见‘火候’已经到了,于是他这时站出来发声。冯铨提议由摄政王多尔衮,对孙之獬在全国实行剃发易服的建议作出裁定。

要知道此时的多尔衮就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清朝所有的国策都由他一手制定。因此冯铨说是建议,但是汉臣中又有谁敢反对他的这个建议呢?

其实纵观这次朝堂辩论,真正想在全国实行剃发易服的人,应该是多尔衮!但是多尔衮知道自己的这个提议一旦提出,必然遭到汉臣的大力反对,如果到时候自己强行推广剃发易服,那么就会得罪所有的汉臣,所以他需要找一个‘替罪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部掌管天下礼教,无疑是最适合提出剃发易服建议的机构,因此多尔衮找来了冯铨商议此事。冯铨这个老油条当然明白多尔衮这是要找替罪羊,所以他虽然满口答应多尔衮的要求,但是他却找来了自己的部下孙之獬来当这个出头鸟。

也不知道冯铨许了孙之獬什么好处,总之孙之獬先是自己剃发易服做表率,然后又上书要求全国都向他这个榜样学习。而冯铨在一边看着部下孙之獬和李若琳被围攻,在汉臣们情绪尚未完全失控时,突然提出由多尔衮裁定。

这样既为多尔衮找到了背锅侠,又完成了多尔衮交予的差事,同时又卖了一个人情给汉臣们,避免了他们说出禁忌之词而获罪。

不得不说,冯铨好手段啊。他把剃发易服的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多尔衮和孙之獬,把自个给摘得干干净净之余。还兼卖给了满朝汉官人情。

可是孙之獬作为冯铨的直属下属,全国剃发易服这样的大事情,他会跟上司冯铨一点招呼不打,就一个人直接提出来?李若琳不清楚冯铨的态度,会不顾得罪满朝汉族同胞跟着孙之獬起哄?

显然这背后都是冯铨在支持,他极有可能向孙、李二人透了底,剃发易服是摄政王想要的,所以孙、李二人才会有恃无恐,不惜与满朝汉族同胞为敌!

背叛民族者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之獬靠着提出剃发易服的建议,被多尔衮打赏了兵部尚书衔派往江西招抚。然而他在江西并没有什么建树,最后以久任无功,市恩沽誉的罪名削职为民。码字的怀疑,他可能是太贪了,结果在地方惹出了乱子,因此被清朝给一抹到底。

恶有恶报,在提出剃发易服后的第二年的顺治三年(1646年),孙之獬便被起义军捉住了。由于世间都传他是剃发易服的元凶首恶,所以起义军将他全身凿孔,插上毛发游街示众。

而另一个剃发易服的关键人物李若琳,他舔多尔衮非常努力,最后成了礼部尚书。但是在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后,因为跟多尔衮走得太近,所以顺治皇帝怎么都看他不顺眼。因此李若琳被罗织了一个与冯铨朋比为奸的罪名,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自己给大清朝当狗结果就落得这么一个下场,李若琳整天郁郁寡欢,在被革职后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推动清朝剃发易服政策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元凶首恶冯铨,反倒是这三人中最幸运的一个!

顺治八年李若琳既然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自然冯铨头也是丢官罢职了,而且他还是汉官中第一个被顺治点名下令致仕的。

不过,不得不说这冯铨确实会钻营,两年后的顺治十年(1653年)他又被起复为了弘文院大学士。此后他秉承顺治的意思,充当顺治的政治打手,使出各种手段压制清廷内的南方汉官势力。

期间冯铨虽然又被罢过官,但是他始终被顺治帝引为亲信,最后一直升官到了三孤之一的太保!

康熙十一年(1672年),冯铨才老死在了家中,享年七十八岁!

冯铨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坏人也是可以长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铨死后康熙给他上了文敏的谥号,能得到文臣谥号中最高荣誉‘文’,可见清廷对于冯铨的业绩还是非常满意的。然而,清朝偏偏有个不按套路出牌,而且三观非常正的皇帝乾隆。

乾隆为了正本清源,将一些本来已经名列《明史》的效力明清两朝的人物,从《明史》中揪了出来,单独给他们修了一本《贰臣传》。而且在这《贰臣传》中,乾隆还对这些人物进行了一个分类。

有功于社稷的入《贰臣传·甲》,无功的、心怀异志的入《贰臣传·乙》!

于是提出剃发易服的三汉贼,冯铨孙之獬李若琳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列入了《贰臣传·乙》,而且乾隆还下旨剥夺了冯铨的谥号!

冯铨地下有知一定心里很苦吧,只是给吴三桂写了封劝降信,然后什么都没有再为清朝做过的祖大寿,都名列《贰臣传·甲》。他冯铨为多尔衮、顺治鞍前马后效力十几年,却最终落得个谥号被夺名列《贰臣传·乙》的下场。

果然一个人不能太无耻了,冯铨作为清朝的三孤却没有画像传世,还真是天道昭昭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看到这哥仨跟自己一起待在《贰臣传·乙》会说啥?

他会不会问这哥仨,老夫是因为散尽家财反清,所以作为逆臣塞到了《贰臣传·乙》里。你们哥仨是大清朝忠心耿耿的忠犬,怎么也陪老夫待这了?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