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23年“世界无烟日”,上海“控烟行动三部曲”发布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吸烟致病于无形,致害于长远。健康随烟而逝,疾病伴烟而生。

上海以立法为控烟“起点”,在2010年3月1日出台我国大陆地区首部由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迄今已步入第15个年头。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日前披露:上海市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了7.5个百分点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卷烟、电子烟使用率处于全国31个省份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2010年上海街头的控烟志愿者发放宣传资料 杨建正 摄

起点:更早 更有力

F1中国大奖赛本赛季回归上海,对于这项世界瞩目的赛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却有着不一样的回忆。2003年秋,中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缔约国。彼时,吴凡正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第一任主任。也正是那会儿,F1中国大奖赛的筹备如火如荼。

众所周知,F1赛事多由烟草赞助。酝酿多时后,慢病中心写了一封公开信,倡议“无烟的F1”,很快得到了上海市和赛事主办方的回应:会把中国大奖赛办成一次健康、清洁的比赛。随后经过艰苦工作,外国合作方接受了关于禁止在赛场车道、弯道、坡道上设置含有烟草内容的挡板、竖牌、龙门等广告的意见。

“在控烟领域,立法是最有效的措施。”吴凡感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于2010年3月1日实施,而同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成功实现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届“无烟世博”。2016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同步修订,实现室内全面禁烟,无烟上海从此迈入新阶段。次年,上海便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时任总干事陈冯富珍如此盛赞:上海是健康城市和控烟工作的样板典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2017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当年2月28日,工作人员在金山区一大型商场张贴宣传海报 庄毅 摄

依据:更全 更科学

“控烟工作能最生动地体现卫生健康需要社会综合治理。”吴凡指出,上海控烟立法走过15年,充分体现了“开门立法、科学立法、创新立法”等特点,多方参与,共同保护公众的健康权。

为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8年前的那次修订,包括市疾控、复旦大学相关研究所在内的专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采集科学证据。在申城火车站、机场的调查中发现,70%的吸烟者支持控烟。烟瘾犯了怎么办:抽完进站、厕所解瘾、摒牢不吸是主流答案。

“那愿不愿意去吸烟室?”出人意料地,“烟枪”们普遍不愿意——因为空气太差。当年的研究更是发现,吸烟室完全是“皇帝的新衣”,吸烟室内微小颗粒浓度为室外300倍,吸烟室外5米空气中微小颗粒浓度仍是室外18倍,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没有实质意义。

吴凡认为,通过全面实施新的室内禁烟政策和采用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方式,上海向我国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证明,创建100%无烟环境是可行的。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陈德表示,《条例》修订后,“无烟上海”进入2.0时代。2022年10月28日,《条例》第二次修订并实施,与时俱进关注新型烟草制品,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上海成为国家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后,首个修订控烟法规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的城市,“无烟上海”迈入3.0时代。2023年的全市爱卫会全会首次提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无烟上海”跨入4.0时代。

力度:更强 更坚决

控烟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多年来上海不断创新驱动,推动控烟工作稳步向前,逐步形成和完善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管理模式。具体说来,即“一根市民投诉热线、一幅控烟热力地图、一张戒烟服务网、一个社会共治机制、一套监督管理制度、一系列工作方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形成上海控烟工作的特色管理模式。

据介绍,自2017年《条例》修订施行室内全面禁烟以来,全市对场所和个人的年均控烟执法罚款金额达220万元以上,至2023年底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目前全市已建成37家规范化建设的戒烟门诊,可为烟民开展综合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

市健促办副主任、市卫健委健促处处长王彤介绍,申城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法定禁烟场所电子烟使用发生率为2.2%;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上海图书馆东馆室外吸烟点 王凯 摄

当前,室内禁烟成效日趋向好,而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上海控烟“疏堵结合”,已建成200个市级示范性室外吸烟点,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上海控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老龄化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日趋加重的形势下,上海将坚持多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持,不断探索适合超大城市的控烟模式。”王彤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