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奇迹往往被称为神话。拔地而起的城市,高速运转的交通,便捷的网络,分分钟给人们带来欣欣向荣的感觉。

然而跟我国一山之隔的印度,近些年来竟然也一再发生“奇迹”,甚至还有望超过中国。但是了解真相的人却把这些戏称为笑话。

那么它的发展又到底是什么呢?

印度经济的发展

疫情三年,当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衰退的时候,印度经济竟然逆势增长,在2023年第二季度达到了8.7%的迅猛势头,

这样的数据让整个印度为之欢呼,人们坚信在2024年以及未来的若干年里,印度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前进。

政治学硕士出身的印度总理莫迪自上学起就胸怀大志,立志要改变印度落后的现状。数十年宦海沉浮的他一直以印度最伟大的改革家著称。

在他的牵头下,印度政府成立了全国改革印度协会,专门针对国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很快颇具现代化意义的“智慧城市”便被摆到了桌面上,尽管这种不亚于画大饼的规划蓝图给人的感觉过于虚无缥缈,可是在莫迪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印度的基础建设开始有了起色。

长期被人们所诟病的卫生环境开始得到改善,政府在免费医疗上面的投入大大增加,最为明显的就是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减少,印度成为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其次,莫迪政府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对传统的宗教势力进行制约和打击。

印度宗教势力庞大,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直接影响到印度政府的决策。

为了抢占地盘,上层的宗教人士驱动着下层无知的教徒,屡屡发生宗教冲突。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场景经常成为各国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

在莫迪政府的努力下,他们首先从反腐上开刀,借助打击腐败的名义不断地分化瓦解这些传统势力,同时他还积极的引入外资,积极介入国际事务,加强国际联系,致力于印度国民整体的思想升级。

这些壮士断腕的措施,尽管在短期内引起了印度政坛的动荡,但是到了今天已经颇有成效。

2023年9月份,当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G20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举办峰会的时候,作为G20轮值国代表的莫迪总理自豪的向国际展示印度的发展成果。

这些举动一时间被媒体争相报道,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将在五年之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甚至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问鼎中原,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叫板。

然而很多到访过印度的人却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他们所拍摄的短视频里,不少人跳到满是污水和死尸的恒河里泡澡,更有人在卫生严重不达标的环境下经营着自己的餐饮店。

这样大跌眼镜的事情,在中国能被相关部门罚死,但在印度却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单从这一点就和中国相差甚远,更何况在其他领域的对比。

那么印度经济发展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背后的真相

单从纸面的数据来说,印度发展的速度的确够快,用坐火箭的速度来形容也不为过。可是这些根本骗不过那些眼光独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印度人口众多,但是结构却异常复杂,其中贫困人口就占了将近一半。

这些人文化程度太低,根本无法从事有技术的工作,获得的杯水车薪也只能把他们划归到贫困线以下。

然而更加贫穷的还是他们的思维观念。由于看不到未来,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把钱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去,而是采用最为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方式,拼命的生孩子。

尽管人口的数量上去了,但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负担却加大了。

光从2016年到2023年期间,整个国家用于食物的支出就番了一倍,这不可谓不是一件触目惊心的事。

在一个正常的国家里,富裕人口和贫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这个国家总人数的10%,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应该呈现出两头尖中间宽的状态。

可是在印度,5%的富裕人口竟然拥有着整个国家60%以上的社会财富,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那50%却仅仅拥有3%的社会财富。

这样的畸形比例,已经不能用金字塔结构来形容,用针锥结构来表示也不为过。

然而在善于忽悠的印度专家的计算下,一系列好看的数字就展现出来了。

这些数字造就的印度奇迹,不仅在表面上让印度政府扬眉吐气,更让国际社会也刮目相看。

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一旦骗局被戳破,那正可谓是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

那么印度经济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畸形的产业结构

自从印度独立之后,传统势力就一直把控着印度的政坛。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丝毫不考虑整个国家的发展。

印度本来就由许多管理松散的邦(省)的存在,这就导致了中央的命令一旦到了地方就往往变了味。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下,即便再好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就成了“猫上狗不上”的局面。

为了赚快钱,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宝压在了资金流通最快的金融和房地产方面,光这两样的GDP比重就高达12.2%,其次商业贸易、酒店和娱乐这些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低于9.2%,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纷纷涌入这些行业,而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和工业却因为资金流转慢,见效周期长而只有寒酸的3.5%和4.7%。

所以印度的基础建设长期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在国内无法有效的加大内循环,改变人民贫困的生活;在国际社会上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去吸引外资,参与到产业提升的外循环。

在中国依靠外循环发展,内循环建设,实现飞速发展的时候,印度的经济只能像坐在飞毯上一样脚不沾地。

缺乏脚踏实地的建设,印度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一旦遇到金融危机,整个国家就会哀鸿遍野,久久无法喘息。

那么印度有机会摆脱困境么?它是否能参考其他国家呢?

中国的例子

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经济体除了美国以外都分布在亚洲,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有值得印度学习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百废待兴,我国当时的情况甚至还远不如印度,但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成就也是辉煌的。

我们国家在短时间之内就建好了完备的工业体系,随后展开的工业化建设又加快了农业效率的提升,解决了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

随后我国开始在“百年大计”的教育方面大力投资,全面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这种不分地域,不分阶层的教育,不仅能够为国家挖掘人才进入到更高的教育体系中去,而且还兼顾了社会的公平,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到了21世纪初期,国家的人才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借助着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大国。

正如“网络改变世界”这句广告词一样,人们的工作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也都时时刻刻的变化着。

这种变化引起了效率的提升,由此我国的高铁、电商、物流和城市化等方面也跟着发生了连锁反应。

这些发展的次序和成果摆在印度面前,不仅值得印度学习,更值得印度深思。

印度的机会

经济具有“吸虹效应”,在处于统一起跑线的时候,大家拥有同样的机会。然而等一个国家率先发展起来之后,那么留给落后国家的机会就不多了。

印度顽疾重重,要想像中国那样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其实并不容易。

由于大多数财富都掌握在少数人之间,想要进一步发展,莫迪政府所面临的的首要问题就是影响各方利益的分配问题。

中国有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把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放在了治国之本。

印度不妨在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中积极的引入这一点,而不是像封建王侯那样“你方下台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只是简单的把财富在上层之间进行转移。

当底层的民众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印度政府就要借助威望提高的契机抓紧把资金投入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行业,改善千百年来种姓制度所形成的教育垄断。

“人才是治国之本”,只有当14亿人完全解放思想,印度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有效的升级,各种产业的比例才能趋向于一个更加合理的数字。

到那时,无论印度的GDP数字是否漂亮,它的经济奇迹才能够真正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不至于沦落为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