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耳护耳 防患未然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3个部分组成,具有听觉感知及调节平衡的功能。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主要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可以连接耳廓和中耳。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主要起着传导和扩大声音的作用。内耳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中耳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由上传神经通路到达听觉中枢,最终产生听觉。前庭、半规管对维持平衡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爱耳护耳的关键是防止耳部外伤,做好听力防护,避免听力损失。建议大家日常生活、工作中,关注听力健康,做好听力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治、干预和防控工作,防止耳部疾病发生发展。

有效预防噪声性聋。长期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进而引起噪声性聋。经常处于噪声环境中的战友,可通过佩戴耳部防护设备、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控制噪声来源、加强听力监测等措施,预防噪声性聋发生。

注意甄别突发性聋。突发性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内耳压力变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如果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觉周围声音变小、听不清别人讲话、听声音困难,或发现双耳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致、出现听音变调等情况,应高度警惕突发性聋。突发性聋早期干预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的第1~21天,治愈率在78%左右。如果发病21天后进行治疗,治愈率将降至22%。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性聋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药及抗凝药物等。此外,高压氧也可用于治疗突发性聋。

谨慎对待急性耳鸣。耳鸣指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存在时,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如蝉鸣声、电流声、汽笛声、雨声等)的一种主观症状。有的耳鸣患者还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引起耳鸣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出现急性耳鸣(耳鸣病程在3个月内),可能是身体的报警信号,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慢性耳鸣(耳鸣病程在6个月内)很难完全消除。建议慢性耳鸣患者设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管理预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避免耳鸣症状加重。

有效处理耳闷耳痛。耳闷耳痛是常见的耳部症状,可能由外耳道感染(外耳炎)、中耳炎、耳垢堵塞、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期耳闷、耳痛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听力下降、鼓膜穿孔、感染扩散等并发症,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避免发展为长期听力问题。当出现耳闷、耳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找到引起耳闷、耳痛的具体原因,并对症治疗。如果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科学认识周围性眩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个体感觉自己或周围环境在旋转,可能伴随平衡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耳朵内的前庭、半规管具有调节平衡的功能。如果患有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或前庭性偏头痛等,就可能出现眩晕症状。眩晕可能短暂或持续存在,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不能站立不等。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突然发生且严重的眩晕,应立即就医,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梅尼埃病的治疗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每个年龄段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何保护耳部健康,预防耳部疾病?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识别。如果发觉自己出现听力损失的早期迹象,如日常对话中频繁要求对方重复、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或难以理解等,应尽早就医,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安全“用耳”。日常生活中使用耳机应做好3个60,以降低对听力的损伤:耳机音量须小于60分贝;音量小于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少于60分钟。

避免噪声。尽量避免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处于噪声环境中时,可使用耳塞、耳罩或其他保护听力的设备。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经常暴露于高风险环境(如持久的高音量音乐或噪声)的人群,或出现听力损失症状时,更应定期检查听力。

健康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定期锻炼等,有助于预防可能影响听力的疾病。(王秋菊)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