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县域教育系统30余年,用实力和业绩赢得众多学生和老师的尊重与爱戴。如今,他以“校长”身份回归滇渝大地,继续践行自己的教育愿景,让更多县域孩子肆意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随着海亮科技集团学校管理研究院出品的第七期《海亮教育研究》发刊,让我们共同走近本期封面人物——宋仕军,初心如一的教育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仕军
滇渝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
重庆市巫山第二中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三十余载勤耕耘,一片痴心润桃李。本期,编辑团队有幸邀请到了滇渝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重庆市巫山第二中学校长宋仕军,听他讲述从荆楚到川渝,历时33年的县域教育振兴路……

01

故事,从一场“突围战”说起

“关于我个人的教育工作经历,我觉得可以用‘一场突围战、一段改革风、一片初心归’来概括。”

第一场“突围战”,发生在宋仕军担任湖北某县域学校校长时。他在“教学质量差、家长满意度低、生源和师资外流”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任校长;大刀阔斧改革,推动生本课堂建构,提出“使用‘导学案’”“建设学习小组”“把学生当做‘独立个体’而非‘一群人’来进行教育”三大改革重点。

通过推门听课、狠抓课堂设计和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德育工作等举措,他将改革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功带领全校师生实现教学质量大翻盘——一本升学率由不足10%提升至50%,本科上线率由低于40%提升至超90%,学校多次获市级质量一等奖。

第二段“改革风”,吹拂在他担任该县教育局局长期间。拥有着先进开放理念的宋仕军携手华中师范大学团队,在全县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全学段掀起了一场“绿色生本教育改革”,通过开齐、开足体音美劳课程,为县域学生打造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专道”。

“我们走的是‘专道’,是基于县情、校情,与当地家长资源相契合的教育发展‘专道’。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在追赶城市教育中实现弯道超越。”宋仕军如是说。

正是因为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精准发力和突出贡献,他所在的教育局于2021年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篇“初心归”,则拉开了他与海亮故事的序幕。正是基于自身对县域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扎实的实践经验,笃信“人”才是教育最终目的,宋仕军坚定地选择了从教育行政部门里提前退休,怀揣自己的教育初心,加入海亮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事业,奔赴川渝大地,“回”到另一个需要他的县域,书写自己与教育的下一个篇章。

02

改变,从外围到挺进“深海”

2022年3月,宋仕军加入海亮教育,带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30余年县域教育经验,正式成为重庆市巫山二中的服务校校长,并提出“做目中有人的教育,办受人尊重的学校”的办学愿景,以及培养“身心健康者、责任担当者和幸福生活者”的育人目标。

一名在当地无背景、无权威、无背书的“三无”校长,如何让原有师生接纳自己和团队,从“心”到“行”做出改变?宋仕军基于过往工作经验,从战略和战术上分别展开了应对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略方面,他基于“顶层设计、外围入手、建构关系”的思考,率先带领团队从顶层设计出发,以校园安全、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方面入手进行规划,为学校发展构建“四梁八柱”。同时,他“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各种暖心活动,与当地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另一方面打造校园四大节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在一年多的服务下,师生关系逐步融洽,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于是,宋仕军看准时机,在新的学年里带领全校教师“挺进深海”,启动基于“三新”背景下智慧生长课堂实践。

战术方面,宋仕军则笑称是“农村包围城市”,即从外围着手,以激活和保养学生动力系统为起点,让学生的精神状态发生变化;从无感改革入手,用“微创改革”替代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很多改革静悄悄地进行;从建构关系入手,搞好校师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润滑关系,从而为后面的改革做下铺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教师发展当做第一位的事情去做,让老师们感受到真心;把建构教师荣誉体系当做长久的事情来做,让老师们感受到诚心。”宋仕军总结道,“当我成为老师们眼中的代言人、自家人,乡村教育振兴、巫山二中高质量发展,就是我们一家人共同的事业!”

在此番“战略+战术”双重加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合,巫山二中发生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学校整体氛围更加注重高效学习与对于“人”的培养,和谐师生、家校关系的构建;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引领下更注重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开始“研究性地教”。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2023年中高考,巫山二中成绩超额完成本年度巫山县考核指标,重点高中录取率突破52.4%,优生保苗效果明显;2024届高三年级也在年初频传捷报,美术专业20%以上同学取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考资格,全员达标提前批艺术重点院校校考资格!

03

未来,坚持做“大慈悲”的教育

“我们学校的孩子70%来自农村,50%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或者孤儿,他们的生活里往往缺少父爱母爱。可是他们却生长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所以有时无法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心中的爱。”

怀着一颗教育人的爱心,宋仕军来到巫山二中后,只要碰见了师生就主动打招呼问好,所以现在学生一见到他也会面带笑容地打招呼。“当我们说的‘目中有人的教育’不是一句空话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才会是真正愉悦和幸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起自己的教育理想时,《人生海海》里面一句话深深触动着他,也帮助他明晰了未来的方向——“小慈悲是同情心,是眼睛里冒出来的,触景生情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不成流;而大慈悲是长久的,是心里长出来的,因缘而生,细水长流”。

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件讲究大慈悲的事。在教育中,如果老师们只有功利心,这样的教育是一定违背人性的,孩子们是能体会到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把大爱大慈大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守住良心底线。回望过去,宋仕军一直把“爱”融入在每个改革举措中,“平民教育”是如此,“生本课堂”是如此,“办目中有人的教育”亦是如此,他一直竭尽所能,离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的本真更近一点。

作为滇渝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和海亮巫山二中综合服务团队的一把手,宋仕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坚持写下自己基于33年县域教育经验而沉淀出的真知灼见,成为海亮科技集团学校管理研究院出品的《县域学校振兴手册》中的“常客”,主动提炼“缄默”于自己过往教育工作中的宝贵经验,用文字传递赤诚无悔的教育信仰和“大慈悲”,让久经验证的可行方法,为更多奔走在乡村教育振兴事业中的同行人贡献力量。

春天,是新生的季节,是万木并秀、热烈生长的起点。正如宋仕军在本期《海亮教育研究》刊首语中所写:“万种花,千种树,环境适宜,自然就会生长。”

此刻的巫山二中,正在宋仕军、海亮综合管理服务团队、当地政府和学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理想的教育生态,让更多孩子能够拥有多元选择,向阳生长,可以盛开为花,亦可茁壮成树,恣意于自然山川,拥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