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新坟3年不立碑,立碑不出3代人”,啥意思?立碑的讲究

在我的家乡这边,每年到了清明节前夕这段时间,对于镇上的石匠来说是最为忙碌的,因为好些人家要为过世的亲人立碑。

不过今年的石匠们生意却比较冷清,因为在民间有种说法,那就是“无春年不立碑”,就是说当年如果没有立春节气,那就是不适合立碑的。这虽然是迷信的思想,但是很多人还是遵守老传统。

关于立碑,这确实是关系到家族的大事情,都是要家族的人商量着来。而且对于立碑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在立碑的过程中,有一句俗语广为流传:“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说的是啥意思,你知道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新坟三年不立碑”,是啥意思?

其实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它的字面意思是说,当亲人去世以后如果没有满三年,那是不宜立碑的。这主要和过去“守孝三年”的习俗有关,即如果的是父母去世了,那子女就要守孝三年,以示对逝者的尊重。而在这个守孝期间,是不能立碑的。

老辈人的说法,那就是在守孝期间,虽然父母去世了,但是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留着我们的身体,所以不宜给他们立碑。

而等到守孝期满了,表示父母彻底离开了,所以才能立碑。这是过去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并且如果过早地立碑,会被视为对逝者的不敬。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之所以要三年后才立碑。一方面是因为墓碑是立在坟头的,而坟地是新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久后就立碑,这样容易导致土层结构不牢固,从而新立的墓碑倾斜,或者是倒塌,这样就会认为不吉利,因为在民间忌讳墓碑立两次。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活着的亲人太伤心了。当亲人去世以后,我们肯定很伤心,尤其是至亲的父母去世了,一定十分伤心难过。

而给亲人立碑肯定要参与其中,这样会勾起伤心的往事,相当于再难过一次。但是等到三年以后,基本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不会像之前那么难过了。

就在于时间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治愈一切创伤,也能够淡化一切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亲人们也逐渐接受逝者离世的现实,同时也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人说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但实际上并没有三年,而是二十七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因为过去母亲哺乳喂养小孩大约就是二十七个月,所以父母去世,子女就要守孝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此期间是不得婚嫁,不得出任官职的。

“立碑不出三代人”,又是何意?

如果你仔细看墓碑,就会发现墓碑上有很多的重要信息,其中还会写上立碑的人。而这个“立碑不出三代人”,就是说给逝者立碑的话,不能超过三代以外的人。

正常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家族观念,立碑者通常是逝者的直系后代,如子女比较多,如果子女不再了,就多是写孙子等,也有些因为没有子女,就是写侄儿、侄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情况下,立碑者都是逝者的直系后代,而且往往是往下三代以内的人。这是因为到了第四代,即玄孙辈,要么还没有出生,要么还太小,无法承担起立碑的重任。

此外,“立碑不出三代人”的传统还体现了古人对于家族凝聚力的重视。在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立碑作为一种家族集体活动,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完成。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也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逝者修坟立碑,这是我国的古老传统,也是孝道的一种传承,正所谓“慎终追远”,所以中国人对丧葬非常慎重,有许多规矩,即便是到了今天,好些规矩依然还在传承者。

所以如果你们当地有这样的规矩,依然要遵守。年轻人可能不太懂,但是不懂就要问家里的老人、村里的长辈。在你们村里有这样的规矩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