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马常艳)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业界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持续追赶、量质齐升、加速升级,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 摄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质变的必然结果。”余晓晖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

余晓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新质生产力将会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

针对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余晓晖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从技术层面看,新质生产力持续追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要素层面看,新质生产力量质齐升,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从产业层面看,新质生产力加速升级,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

谈及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情况,余晓晖说,我国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百余种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高端电容器等产业链断点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建设走深走实。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余晓晖以5G为例说:“5G‘一业带百业’和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彰显。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3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

基于长期的专业研究,余晓晖指出,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余晓晖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技术层面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产业层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型劳动对象,建立工业数据流通规则,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