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讽刺与痛骂总是少不了,哪怕是声名远扬的文化名流、达官贵人,都很难在他这里占到便宜。

但在面对一位十分放荡的僧人时,鲁迅却给予了其极大的善意,甚至还曾饶有趣味地介绍道:“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钱了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这位古怪的人名叫“苏曼殊”,而能被鲁迅称为朋友的人,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他的一生用传奇来形容毫不为过。

苏曼殊在短短35年的人生中,三次剃度、三次还俗、不拒美色、情人无数、暴食贪酒,同时又热衷革命、能诗善画、精通外语、擅长文艺,临终前8字绝笔更是点醒无数人。

身世成谜,迷茫前行

苏家原本历代都生活在广东珠海,直到清朝末年,列强瓜分殖民中国,不少沿海人民在新思想,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开始寻求到海外探索新生活。

苏曼殊的爷爷苏瑞文便是其中之一,通过经营进出口业,渐渐积攒起了财富,并且规模不断做大做强,父亲苏杰生更是跑到了日本横滨,在当地的一个英国商行当起了买办。

有钱了自然就要学会享受,苏杰生除了正房夫人,还有三位小妾,其中一个是日本姑娘,名叫河合氏。

没多久,苏曼殊出生,河合氏一直抚养着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关于苏曼殊身世的传言也渐渐传了出来。

原来,河合氏还有位小自己17岁,名叫若子的妹妹,传言中苏曼殊就是若子和姐夫结合生下的孩子。

但真相如何,应该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可身为“受害者”的苏曼殊,每当谈起这件事时,都会摇头称有“难言之隐”。

异国他乡的出生地,模糊不清的生母,似乎也昭示着苏曼殊未来坎坷迷茫的一生。

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华夷之别,身份认同依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苏曼殊从小就受尽了家人的白眼和虐待。

四五月岁的时候,因为苏家男少女多,苏曼殊就算身份再差,好歹也是个男孩,所以就被送回了珠海老家。

但回去归回去,受排挤仍旧是受排挤,苏曼殊经常吃不饱饭,稍微犯一点错就会被打,十三岁那年,苏曼殊因为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七大姑八大姨们商量一圈,最终决定不浪费钱医治,而是直接把苏曼殊扔进了柴房,让他自生自灭,幸运的是,他挺过来了。

亲人的冷漠无情,让苏曼殊还没成年就想要逃离人间,他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了,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打招呼了,也不会有人在意。

苏曼殊一路走到了江门,在慧龙寺拜了赞初法师为师,到处行走化缘修行,没多久,本来只是想来躲避一下,清闲几日的苏曼殊忍不住了。

他偷偷捉了一只鸽子烤着吃了,没成想正好被师傅发现,苏曼殊开了杀戒,赞初也不愿再把他留在身边,于是就被逐出了山门。

苏曼殊望着前路漫漫,不知何往。

放纵多情,才子风流

1898年,18岁的苏曼殊在表哥林紫垣的资助下,再次前往日本,进入了当地华侨创办的大同学校学习,生活虽然清贫,但总算稳定了下来。

整整六年的留学生涯,苏曼殊住的是最差的宿舍,每天吃的几乎都是残羹冷炙,大米中间还掺着石灰,据当时的同学回忆,苏曼殊为了省钱,晚上几乎从来不点灯。

但即使是这样,苏曼殊还是凭借着才华和忧郁俊美的样貌,赢得了一位日本姑娘菊子的青睐,两个人情投意合,想象着能够相伴终身。

可事与愿违,在日本的叔叔等亲戚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认为这是败坏门庭,菊子见状心灰意冷,一时想不开竟投海自尽。

这让苏曼殊本就伤痕累累的心,又被深深地划上了一道,他心绪不宁,中断学业回到了国内,前往白云山浦涧寺第二次出了家。

但没多久,苏曼殊等到情绪稳定后,又再次前往了日本,各位可能想不到,苏曼殊坚持求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竟然是为了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事业。

早在1902年,苏曼殊就接触到了留日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和组织,并且结识了陈独秀、孙中山等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在日革命党的各种集体活动,甚至是会议上,都能看到苏曼殊的身影,孙中山也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欣赏,曾多次亲自嘱托,让他带动先进的同学们支持革命事业。

随着声势越来越大,苏曼殊成为革命党的消息也传到了家中,表哥见状十分恐慌,生怕自己被牵连,于是就停止了每月的资助,想要逼弟弟回国。

虽然这个计划成功了,但苏曼殊的革命信念并没有消减。

他一回国,就气愤于保皇党的固执迂腐,自告奋勇要暗杀康有为,结果被兴中会在香港的负责人冷遇和打压。

满腔热血不被重视,年轻的苏曼殊一气之下又前往了寺庙,在广州一座不知名的寺庙中第三次出家,这次的时间更短,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等到自己又忍受不了清净,苏曼殊便再次选择离开,只是这一次他偷走了师兄的度牒,假借对方的名字行事,自称“曼殊和尚”,开始到四处放纵游荡。

苏曼殊因为受到初恋自杀的打击,再也没有想过与女子私定终身,但他却十分热衷于风月场所,并且只谈风雅,不做越界之事,是艺伎口中出名的“情僧”。

在今天的记录中,跟苏曼殊有过交情的歌伎,有名有姓的就多达28人,并且根据他留下的账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单是去青楼找歌伎的开销,就能有1800元。

只有一次前往东京的时候,苏曼殊在一家夜总会中结识了琴女百助,两个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可苏曼殊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含泪写下了名句“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除了喜好狎妓,苏曼殊还馋嘴贪杯,朋友给他送来一袋栗子,专门嘱咐胀气不要多吃,结果他不仅不听,在吃完一袋后,自己有跑出去买了一包继续吃,结果晚上肚子疼痛难忍。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苏曼殊面对好吃的时候就是这样,柳亚子先生曾送给他数十个馅饼,他也一顿吃下。

柳亚子

还有一次和朋友打赌,对方认为他一次吃不了60个包子,苏曼殊不服,非要证明自己,买来一筐包子就往嘴里塞,等吃到50个的时候,朋友连忙劝阻,苏曼殊却发火拦住。

也是因为如此,苏曼殊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肠胃病。

英年早逝,空留传奇

苏曼殊的疯癫还不止于此。

他时不时就会有糊涂的表现,柳亚子的六岁的儿子,有段时间经常和苏曼殊见面,但苏曼殊始终认为对方是个女孩。

还有一次,他拿着朋友支援的零花钱,想要到街上买件袈裟,本来十元的东西,他数也不数,扔下二十就走,然后开心地把剩余的钱也洒在了空中。

更吓人的一次是在刘师培家借宿,晚上,人家夫妻俩都上床就寝了,却突然发现苏曼殊一丝不挂地站在门口,气得刘师培破口大骂。

没人知道苏曼殊是真的神经有问题还是装的,他行为虽然如此,才华却也实在难以被掩盖。

苏曼殊精通多国语言,一生仅是翻译的名著就达三十多部,其中还不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大部头。

他的文学修养十分之高,辛亥革命中的各种宣传,几乎都能看到他的手笔,在二次革命爆发时,苏曼殊还亲自发表了《讨袁宣言》,爱国之心和革命热情可见一斑。

从1912年到1918年病逝,短短6年时间,苏曼殊就完成了6部小说,对中国的近代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8年,苏曼殊肠胃病加重,不久确诊为急性肠炎,但可惜的是,在腹泻多日后,苏曼殊不治身亡,结束了他荒诞而又辉煌的一生,年仅35岁。

在去世之前,苏曼殊留下了8个字的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这8个字,好像是豁达释然,细细品之却又似永恒的眷恋,苏曼殊在短暂的一生中饱经沧桑,处处留情,也曾经动情,所以他才会说“一切有情”。

但生命如今就要到达尽头,有情又能如何?只能“都无挂碍”。

对于苏曼殊来说,他在最后的时刻不得不洒脱自在,但对于我们这些还有机会体悟有情世界的人来说,是不是该多些“挂碍”?

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一切有情,你也应该有情,那样才能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不是用惋惜的语气,而是欣然的说:“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或许还可以跟民国时期另外一位“奇僧”的遗言结合起来,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风流半生,也是才华脱俗,他的绝笔只有四个字——悲欣交集。

世间万物“一切有情”,欢乐伤痛都是体验,人生不过“悲欣交集”,难得经历一遭,后悔与否,不如看淡“都无挂碍”。

苏曼殊和李叔同

参考文献:

【1】诗僧苏曼殊网上纪念馆

【2】《苏曼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