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人类迎来了划时代的一刻。经过2年的紧张冲洗,传说中的黑洞第一次呈现在人类的面前。虽然图像并不清晰,但仍足以让我们振奋。毕竟我们已成为了第一批见证黑洞真容的幸运儿。而我们之所以能见证这一宇宙的奇迹,都得归功于上世纪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4年前,也就是1915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般的物理直觉,以足以透视宇宙的深邃目光,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颠覆了人们对时空本质的认知。在爱因斯坦看来,质量确实能够使时空弯曲,而这个理论也成为发现黑洞、理解黑洞的金钥匙。

100年前,也就是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远征西非,他利用日全食的宝贵机会,发现某些恒星的位置稍微远离了日面,而且远离的幅度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时间,爱因斯坦名声大噪,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

版权来自于世界望远镜

同时,爱因斯坦还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他曾在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写道:

如果一个天体的质量非常大,引力非常强,甚至可以强到连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

虽然爱因斯坦并没有为这个天体命名,但是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黑洞的概念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8年前,也就是1921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传入了中国,在学术界刮起了一阵“相对论”的风暴。当时,“五四运动”刚刚结束,中国人对西方的各种思想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其中自然包括相对论。

1921年8月25日,学者魏嗣銮写信给爱因斯坦,请求他允许将《相对论》以中文的形式介绍到中国。对此,爱翁欣然回复道:

“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我很感谢你。你们要出相对论的专号,我对于这件事,异常喜欢。而且,我很愿意给你们的许可。我的相片,是夹在信中的,请你们收纳。”

1922年1月,《相对论》的介绍,被魏嗣銮刊登在1922年1月出版的《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上面,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其后,徐志摩、王崇植等四位学者也分别撰文介绍相对论和爱因斯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宣传科学的需要,中国知识界很早便希望爱因斯坦能够访问中国。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终于抽出时间,乘坐日本游轮北野丸,人生中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轮船驶进汇山码头,爱因斯坦夫妇受到中国学术界人士以及日本“ 改造社”代表、旅沪犹太人的热烈欢迎. 当天中午, 主人在上海“一品香” 餐馆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让他们品尝了一顿地道的中国式菜肴。

根据当时的报道,爱因斯坦路过南京路时,受到了一大群狂热的青年学生的欢迎,他们高呼“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众人把他高高地抬起来, 以能够接触到他的身体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离开日本,再一次途经上海,并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的工部礼堂,作了关于相对论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鼓掌。1923年1月2日,爱因斯坦离开了上海,去往耶路撒冷。

在中国,爱因斯坦只待了3天。在往后的数十年里,爱因斯坦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虽然时间短暂,但中国给爱因斯坦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深刻的。

一方面,爱因斯坦同情于中国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下的苦难生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他们大多数负担沉重: 男男女女为每日5 分钱 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 他们似乎驾钝得不理解自己命运的可怕。”

在租界里里,他还见识到了殖民者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压迫,他曾说:

“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了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犹太人,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人的苦难自然是感同身受的。对于当时中国人所表现出的贫穷与愚昧,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中国人吃饭时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那样蹲着”。

然而在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却对中国青年所表现出的对于科学的渴望感到印象深刻,对于他们掀起的五四运动,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因此这位智慧巨人曾公开预言道:

“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对科学有伟大的贡献”。

在后来的一百年里,中国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志力,向科学的高峰不断奋进。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学的种子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不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中国的青年学生们,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爱因斯坦对中国的预言不至于沦为一句客套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离开中国不过20年,中国便培养了自己的物理学巨匠。1944年,杨振宁、李政道从西南联大毕业,而在未来他们将斩获诺贝尔奖,成为华人的骄傲。而杨振宁在科学界地位,更是直逼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成为殿堂级的人物。直到今天,杨振宁也是世界上最大牌的物理学家

到今年,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已将近97个年头。随着黑洞照片的公开,爱因斯坦对于广义相对论的百年预言已经实现。而同时实现的,还有他对于中国的预言。在黑洞发现的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在资金支持,计算机建模和数据分析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也充分实现了爱因斯坦对于中国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