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业界一直盛传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医博大精深,千年岁月的砥砺,造就了万病回春的神奇;千年岁月的沉淀,积累了不胜枚举的良方!但在千年的流传中,药物的用量,一直是很多人表示很纠结的问题,就“不传之秘”这话题,且看老中医张炳厚作何说!

中药用量之不传之秘是说同用一张方子治疗同一个人、同一种病,因为药物用量不同,往往疗效差距很大。不传之秘是强调药物用量的重要性。药物用量有其针对性。

一、治疗主症药物必须重

用针对主症不同用量,随之而异,以《医方集解》的参苓白术散为例。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形体虚羸,四肢无力,胸脘不宽,脉虚而缓。方解:本方由四君加山药、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陈皮、桔梗等组成。

用四君治疗脾胃气虚,用山药、扁豆、莲子肉以补脾,以砂仁和胃理气,以薏苡仁理脾渗湿,以陈皮理气化痰,以桔梗载药上行。本方药性中和,无寒热偏胜之弊,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气虚生痰,吐泻体虚等证,用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确有良效。

若以胃脘胀痛,饮食不馨为主症者,当重用党参30g以上,山药15g以上,取其健脾和胃。

若以腹泻为主,则重用白术30~50g,以健脾利湿止泻。

若以脾虚痰多为主症,则重用白术15g以上,茯苓20g以上,陈皮12g以上,以健脾理气化痰。

如此用量,临床反复观察,疗效倍增。

二、重视影响主症较大的兼症,治兼症药必须重用

如用圣愈汤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兼有汗出多者,治汗药物必须重用。因为汗为心之液,汗多必损心血,亡心气。自汗者,重用生黄芪30g以上,以益气卫表止汗;盗汗者,重用山萸肉20~30g,另煎,睡前服,以其滋阴敛汗。临床观察效果颇佳,尤其是后者,妙不可言。

三、配伍应用,某些药物必须重用

如以麻杏甘石汤治疗热咳、热喘、热痰,以热尤甚者,须重用生石膏30~60g,幸得刘渡舟名家所授,麻黄配石膏用量为1:3~ 5,麻黄不过汗,石膏不过寒,二者皆为发汗药,用以上比例配伍,反而不发汗。再如治疗肾虚冷痹,张老以细辛配熟地黄1 :3~

5,张老常用细辛15g以上,临床反复观察,效果甚佳,只见利而未见弊。

历代前贤使用药量最悬殊者,当属王清任,其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中黄芪用量均为四两(120g) 。上4方均主治瘫痿,重用黄芪旨在生阳通阳。院校教材解释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意在补气,张老并不认同,张老认为重用黄芪重点不在益气,而在生阳通阳,如果意在补气,人参补气之力远胜于黄芪,何不用之

黄芪与人参的区别:人参、黄芪均为益气药,人参大补气津,守而不走;黄芪益气升阳,通阳生阳,走而不守。而补阳还五汤等以上方剂,又均治痿瘫之证,而痿瘫之证的病机虽有气虚,更有阳气不通,局部多表现寒证,重用黄芪不仅益气,关键在于通阳生阳,配合方中他药以达到温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