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一秋,人非一世。3月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海珠区北山公园举行“为生命种下一棵‘新生’树”主题活动。医护人员与捐献者家属、移植受者代表合力栽下一株株黄花风铃木,表达对器官移植受者重获新生的美好祝福,并纪念献出大爱的器官捐献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花风铃木的花语是“感谢”,蕴含着“珍惜”和“知恩图报”的美好寓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古小红表示,植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选择种下黄花风铃木,是为了纪念和感谢无私奉献的器官捐献者,同时也希望能鼓励移植受者珍惜新生、积极生活。

活动现场,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李女士分享了姐姐的感人故事。

李女士的姐姐于一个月前因病去世,但她捐献的器官却帮助了五人重获新生,两个人得以重见光明。说到姐姐对志愿活动的热爱,李女士深有感触,“姐姐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平时经常会到养老院、孤儿院进行志愿服务。只要姐姐的器官还在跳动,她的生命就在延续,她就没有离开我们。”李女士表示,让姐姐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帮助她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最伟大的志愿行动,是家人替她做的最后一个决定。

“2023年4月到6月那几十天里,我仿佛经历了生命中所有的不幸和幸运。”55岁的黎先生在“为生命种下一棵‘新生’树”主题活动现场回忆患病及就医历程,他曾因慢加急性肝衰竭于一年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因而无比感恩感谢器官捐献者和他们的家人们。他感慨地说道:“正是器官捐献者们的大爱无私和医务人员的仁心仁术,我才得以看到生命的曙光。”

36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年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现在身体状况良好。他激动地表示,“我一直默默感谢那位捐献器官的大英雄,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回忆起手术前的日子,王先生坦言,由于肾衰竭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他一度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曾经无数次在痛苦绝望的边缘挣扎。“现在我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我会谨遵医嘱,倍加珍惜和感恩,养好身体。我要为两个人的生命好好活着。”王先生坚定表示,如果有一天他的生命走到尽头,他会毫不犹豫地捐献出自己的遗体和器官,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学科带头人刘超教授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自己的健康,同时普及器官捐献与移植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升公众对器官捐献理念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积极报名参与,7个党支部共40余名党员参加了活动。

据悉,7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有约400位大爱捐献者在该院送出生命的希望,帮助约1500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获新生,约680名失明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刘文琴 黄睿 李菁菁 冯楚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