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代人,注定是热爱家乡的最后一批人。或许我们的后代会去全国各地漂泊,从此再无一人回这里种田。多年以后,带着地方特色的方言,将变为统一的普通话,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父老乡亲’这样的称呼也会从孩子们口中消失,过年的各种传统风俗烟消云散,他们为生活而奔波,‘思乡情结’会化为乌有,甚至他们对‘家乡’二字会变得异常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以后,或者数年以后,当最后一所乡村学校从我们的眼前消失,那么我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悲哀呢?

耕地无人种,老家无人回,随着村子里一个个老人的逝去,那些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带着孩子去城镇谋生,从此一去不返;那种端着一碗饭去邻里乡亲家串门的经历终将成为一种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对于那些颇有家资的农村人而言,当他们去城镇或者市区买房之后,厚重的防盗门隔开了所有的人情往来,所谓的“远亲不如近邻”也会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传说。当他们把孩子带到大城市去就读后,他们才发现,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老师是如此淳朴、无私又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些孩子成为大城市的学子之后,他们会发现,乡下学校同学之间的友情更纯净;当有一天他们重返乡村学校看望老师,触目所及只剩下破败的教学楼、饱经风霜的桌椅,一种难以压制的悲哀盈满心间,这种悲哀足以让怀旧之人窒息。

或许,城镇化真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专家说农民唯有从大山里走出去,才有出路。

确实,现在不少地区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了:聘金六十多万,黄金十万,县城或者市区还要有套房,车子的价格也不能太便宜,女婿酒也是一笔大数目......这些“刚需”靠脸朝黄土背朝天去种地,能种出来吗?但问题是,村里的年轻人走出大山之后,就真的都能拥有这些东西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有人说,多年前在农村生活,虽然贫穷,但也能在贫穷中体验到快乐,在贫穷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谊。

君不见,多年前的乡村,村民家生孩子,那只是多了双筷子而已;现在的村民或者已经移居到大城市之人,他们的家中多了一个成员,那就相当于多了让普通人喘不过气来的经济压力。

君不见,多年前的村民,家里生了几个男丁,走出去身姿都是挺拔的;而如今的他们,孩子早已达到婚配年龄,但高昂的结婚成本像紧箍咒一样如影随形,他们现在还会有当年的那份惬意和自在吗?未老先衰,神情憔悴,是他们如今的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物一思一慨叹,一老一屋一牵挂,一景一忆一乡愁,一声一叹一凄凉。当村中无老,校中无人,十屋全空,传说中的农耕文明,是不是就这样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