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距离我东京东池袋住家附近,有一座神社,名字怪怪的,叫“鬼子母神社”。但是,我每次去,都要细看那个“鬼”字,因为这个“鬼”字有些特殊,上面没有那一撇。更麻烦的是,这个缺撇的“鬼”字,在电脑上敲打不出来。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字呢?有人说,这是汉字“鬼”字的异体字,还是念“鬼”;有人说,那是“魂”字的不规范写法;还有人说,这是道符上书写的鬼字,缺笔长期沿袭不替,与书符时的念咒有关系。我了解到的说法是:日本人讲究“神(社)前结婚,佛(寺)后死亡”。也就是说,日本人通常是在神社举行婚礼,在寺院举行葬礼。而这个“鬼子母神社”还供奉着育子、安产之神,它所以在“鬼”字上面缺一撇,是提醒新娘子已经结婚成家了,今后不能再像做姑娘时那样任性傲娇,头上不得再有“角”,要温柔、温顺起来。中国说相声的岳云鹏如果知道了这件事情,一定会贱贱地说:“我的天啊!”

鬼子母神社的缘起有故事。公元1561年(永禄四年),有一个农民(另一种说法是家臣)在这块土地上干农活,一锹下去发现了一个闪亮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好像是一个佛像。这与中国农民在陕西一锹下去,发现了秦代兵马俑的故事有点相似,所发现东西的价值则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农民还算实诚,把这个“佛像”送到附近的寺院——东阳坊(现在已经成为废寺),住持称这就是“鬼子母神像”。于是,他就把这个“佛像”献给东阳坊了。

消息传出去以后,安房国的一个和尚前来拜佛。估计那个时候的日本和现在的日本一样,劳动力人手严重不足。趁人不注意,这个和尚把“鬼子母神像”偷偷地带回老家了。看看,日本的和尚不仅喝酒、吃肉、结婚,还偷东西。可是,这个和尚回到老家以后,很快像中了邪一样疯癫起来,当地老百姓也惊慌万分,地方安定,从此,没了!此时正值日本的“战国时代”,本来世间就乱,怎么能“乱上添乱”呢?

于是,“村干部”召开全村大会,最后决定还是把这个“鬼子母神像”送回东阳坊。东阳坊的和尚对此十分重视,决定给“鬼子母神像”建立一个“堂子”。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北京的“东堂子胡同”、“西堂子胡同”。据说,旧时中国苏沪方言称妓院为“堂子”。“东堂子”、“西堂子”是否与妓院有关,我没有做过考证。我大学时代的很多时光是在“东堂子胡同”度过的。而日本这个“堂子”,实际上就是神社的前身。

这个“堂子”供奉了“鬼子母神像”后,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参拜、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加贺藩前田家的闺女来了,尾张藩藩主德川光友的夫人千代姬来了,江户城里的大奥也来了,级别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堂子”就显得过于“低端”了。于是,公元1666年(宽永六年)兴建了“鬼子母神社”,称供奉的“鬼子母神”可以让女性怀上孩子、并保孕育平安。

宮崎英修在《鬼子母神信仰》(雄山阁,1985年10月第一版)一书中介绍,日本人信奉的“鬼子母神”,在古代印度被称为“呵梨帝母”,她是王舍城夜叉神的女儿,虽然也生了许多孩子,但十分粗暴残虐,直接吞吃了附近许多孩子,遭到人们的痛恨。后来,释迦牟尼把她的孩子藏了起来,她焦急万分,悲痛万分。释迦牟尼借机教导:“你丢了一个孩子都这样伤心,你把人家的孩子吃了,人家的父母该有多么伤心啊!”从此,她悔过立新,安心生孩子、养孩子了。在这方面,日本人与印度人,有的聊!

现在的问题是:鬼子母神社依然存在,却解决不了日本社会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问题。(2024年3月14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