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那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多数读者心中,恐怕都倾向于那蜀汉一方,认为其乃是正义之师,应当一统山河,重振汉室。

然命运弄人,最终天下竟落入曹魏之手,令人扼腕叹息。

众人之所以对蜀汉心生偏爱,多半是因为那位仁德之君——刘备。

刘皇叔之名,如雷贯耳,其仁义之举,犹如春雨润物,深得百姓之心。

然而,今日我们且来细说这位刘皇叔,他果真是那般仁义之人?还是只是表象之下,暗藏心机?

昔日,刘璋诚邀刘备入川,本以为能得一位盟友,共谋大计。岂料,刘备入川之后,竟反戈一击,将刘璋击败,从而夺得西川,为蜀汉立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璋此举,实乃引狼入室,后人为之嗤笑。其实,当他决定邀请刘备入蜀之时,便已有诸多反对之声。

黄权等忠良之士,曾苦口婆心,劝他闭关自守,勿信外人。刘巴等智者也屡次提醒他,刘备非善类,须加防备。然而刘璋却未纳忠言,执意邀请刘备入蜀,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由此可见,刘备之仁义,或许只是表象,其内心深处,未尝没有野心与权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璋既能忍辱负重,又能果断出击,也算是一代枭雄。而刘璋之败,亦非偶然,乃是自身之过,过于轻信他人,终致祸患。

刘璋之固执,终致基业覆灭,此举令众人费解。然而细观刘璋,非愚钝之辈。他能承继父业,稳固西川,若无智谋,岂能至此?那么他缘何出此下策?

显然,刘璋此举背后,自有其苦衷,惟借助刘备之力,方能自保。

彼时,张鲁与刘璋关系紧张,仇深似海,难以和解。曹操在东南未得胜果,遂将目光投向西北,消灭马超等人后,东西两川皆受其重压。

张鲁从未有坚决抵抗曹操之意,始终主张投降。汉中乃刘璋之门户,张鲁之态度,使刘璋陷入尴尬之境。

若战端未启,门户已失,刘璋实力难敌张鲁与曹操之联军,除非降于曹操。但刘璋彼时不愿降曹,若张鲁先降,二人同效力于曹操帐下,仇怨难消,岂能不生事端?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刘璋身处西川,却心怀不臣之志,对于曹操的虎视眈眈,他坚决不肯屈从。

然而,仅凭他自身的力量,实难与曹操的雄师抗衡。于是,刘璋的目光转向了东方,寻求外援以保西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唯有刘备与孙权二人。孙权与刘备早已结为盟友,共同对抗北方的强敌。刘璋心中权衡利弊,选择谁都是情理之中。

然而,若换作他人身处刘璋之境,恐怕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刘备。毕竟,刘备的声名远播,他在入川之前,早已是忠义仁德的代名词。

想当年,他救孔融于危难之中,却不求任何回报;后又数次救陶谦于水火,推让徐州而不受。他虽曾暂投曹操,却始终心向汉室,不惜与之反目。

后来,刘备辗转来到荆州,助刘表抵御曹操的进攻,甚至在刘表临终之际,也未曾贪图荆州的富饶。

如此仁德之人,屡次拒绝到手的地盘,只为救助他人,实乃当世之圣人。刘璋选择他作为外援,也正是看重了他的这一优点。

然而,后来刘备的选择却让众人惊愕。他竟突然夺取了西川,这一举动无疑毁掉了他前半生积累的名誉。他自己也深感愧疚,叹息自己大半辈子积累的名誉毁于一旦。

在这抉择关口,刘备心头萦绕着万千思绪,他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然而,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地盘,舍弃了名声,这才得以顺利拿下西川,奠定了自己的帝业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夺西川的决定,刘备曾经反复思量,而刘璋却未能窥见其中奥妙。

刘璋此人,判断力平庸,危机意识薄弱。倘若他聪明绝顶,当得知孙刘两家重新划分荆州的消息时,便应明智地避开这两家势力,因为他们的举动显然是对西川虎视眈眈。

然而,刘璋亦有自己的无奈。他面临张鲁等人的压力,自身力量难以抵挡。

那时的西川尚未完全落入他的掌控之中,南部地区仍处于自治状态,川内还残留着不少原荆州的部队,这些部队是他父亲昔日组建的东川军。

刘璋势力内部的不统一,使得他无法集中力量抵抗外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只能寻求外力的帮助。

刘备的优势在于他过去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气。这些人气分不仅为他赢得了民心,也助他顺利夺取西川。

然而,这位曾以讲义气著称的刘皇叔,在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已深刻认识到乱世之中,必须有一块稳固的地盘作为根基。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他最终决定打下益州,灭了那位曾经的“恩人”,从而成就了蜀国的霸业。

尽管刘备做出了这等恩将仇报之事,但此事也仅仅成为他一生荣光中的点点瑕疵,后来人还是赞美他,他的仁义仍名传千古。

那么,大家是是怎么看刘备呢?他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仁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