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谈

稍有遗憾的是,可能当地人过于热衷济公文化的缘故,赤城山已经大半被济公文化占据。发生在赤城山的袁相根硕故事这一远远早于济公文化的历史传说,似乎已经被如今的天台人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赤城山:除了济公,还有遇仙故事

作者 |南开大学 宁稼雨

图片 |网络

最早知道赤城山,是在陶渊明的《搜神后记·袁相根硕》里:

会稽剡县袁相根硕二人猎,经深山重岭甚多。见一群山羊六七头,逐之。经一石桥,甚狭而峻。羊去,根等亦随渡,向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曰赤城,上有水流下,广狭如匹布,剡人谓之瀑布。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既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居其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青衣。一名莹珠,一名囗囗。见二人至,欣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

这是一则著名的桃花源式的洞窟传说,表现魏晋时期人们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我以前看这个故事,只是知道有赤城这个山名,却没有太留心它在什么地方。

应邀至天台县

2007年5月,应浙江省天台县邀请,我去出席该县举办的“2007天台山云锦杜鹃节暨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快到天台时,县政府派来的接待员小周指着远处一座红色石山上的宝塔说:“这是天台县的象征物,赤城山梁妃塔,又称赤城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心里一动,莫非这是陶渊明小说里边提到的赤城山?于是多看了那山、那塔几眼。

汽车沿着高速公路逐渐远离了赤城山,向县城市区驶去。穿过市区的楼宇,再次看见红色山峦的时候,小周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向赤城山走去,我们下榻的赤城宾馆就在赤城山脚下。”我内心暗喜——也许我有缘来到袁相根硕当年来过的地方了……

进入宾馆房间,服务员告诉我:“您住的房间正与赤城山梁妃塔相望。”我一看,果然如此,赤城山梁妃塔遥遥相望。但赤城山是一座什么山,山上有些什么,我还是不得而知。

次日大会活动,县里又安排一位专职导游小郑陪同。闲暇间我向他询问赤城山的情况,他向我大致介绍,说这是当年济公读书的地方,有济公院等遗迹,也是道教圣地。我一听,也许它不是陶渊明笔下那座山吧?但既然是有些来历,也应该上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晨登赤城山

清晨的赤城山空气新鲜,草木湿润,游人很多。当地很多人来这里晨练。

赤城山又称烧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其山因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

赤城山上有天然洞穴18处,其结构奇异,大致呈上、中、下三层布列,且大都为坐北朝南,故冬暖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下层最大的洞穴为紫云洞,洞高且深广,顶题有“赤城霞”三字。相传为东晋高僧昙猷籍洞而构建,初名“中岩寺”,也是灌顶、传灯两大师讲解天台宗教义处。洞为三层楼,中塑佛像,洞外楼梯盘桓,岩唇滴水,沁人心脾。丹崖碧池,相映成趣。相传明建文帝曾两次游天台山,并在此度岁。现为华东著名尼庵,晨钟暮鼓,梵音不绝。洞檐岩唇时有水下坠阶前,称“净尘水”。午日初临,银鳞闪烁,别有情趣。

循百步岭而上,可至中层诸洞。1988年,在瑞霞、香云两洞新建了融济公精神和形象于一体的济公院。其主院形似僧帽,后门酷似僧鞋,前门则似袈裟,院内还有醉僧亭、松月轩、碑廊、葫芦斋等建筑。主院供奉的济公木雕立像,左观似哭,右看似笑,诙谐生趣。

1996年建成济公东院,为海内外朝拜者提供了朝拜的场所。上层洞穴以玉京洞为最著名,《天台县志》载西汉高道茅盈和三国吴赤乌初年高道葛玄在此修道炼丹,相传也是西晋时任城魏夫人炼丹之所,道家称之为十大洞天之“第六大洞天”,全称“上玉清平之天”,俗称“上岩”。现为道教活动场所,洞内古井、古树、岩笋融为一体。门口对联是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以示境界。

沿玉京洞左岭而上,有“餐霞洞”。清光绪年间城内齐修兰居住于此。洞前为她丈夫的冢墓。其夫死后修兰誓死不嫁,在洞旁掘洞守节数十年。民国四年(1915),大总统黎元洪为其题写“秋霜比洁”匾额,留存至今。

山顶建有梁妃塔,系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岳阳王萧察为其王妃所建,矩方七层,与天台著名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现存塔为1947年上海居士捐款重建,1978年重修。

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城山就是袁相根硕遇仙处

回到天津,赶忙翻书。孙绰《游天台山赋》云:“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文选》李善注曰:“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另有《天台山图》也说:“赤城山,天台之南门也。”

毫无疑问,我那天起早晨游的赤城山,就是陶渊明笔下袁相根硕遇仙之处。这也许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稍有遗憾的是,可能当地人过于热衷济公文化的缘故,赤城山已经大半被济公文化占据。发生在赤城山的袁相根硕故事这一远远早于济公文化的历史传说似乎已经被如今的天台人忘记,所以在所有的景点介绍中均无提及。也许是大家还不大了解陶渊明《搜神后记·袁相根硕》传说故事的原因。建议有关方面了解关注此事,让这一故事继续传诵,增添本地历史文化的新亮点。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