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月文史,素材/李秀

我叫刘秀,今年62岁。

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我是老幺,上面还有俩姐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村偏僻,靠近大山,耕地少,我们家分的两亩田在半山腰,经常缺水,种不了水稻,只能种红薯和玉米。所以,吃大米饭成了奢侈。

记忆中,平时的主食只有红薯和玉米。

现在社会,物质条件丰富,偶尔吃点烤红薯,那甜糯、绵软、独特的香甜气味让人回味无穷,若是天天吃红薯就会觉得腻了。

其实,吃红薯倒还好,毕竟咬着不费劲,可硬邦邦的玉米就难下咽了。

那时吃的玉米,是晒干的玉米棒 子煮熟,吃起来特别费劲,咬得腮帮子痛。

我们家吃的大米,都是上集市买的。因为家穷,只有等过年才会买上几斤。

平时,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顿香喷喷的白米饭。

每次吃米饭,我和俩姐姐都要争着洗锅,因为锅里还有些残留的锅巴饭。

拿着铁勺子一点点地把锅巴抠下来,虽然锅巴饭很少,还不够塞牙缝,可那个香味至今仍让我怀念。

一天,父亲一脸兴奋地跑来对我们仨说,“以后你们有口福了,今年你们小姑家村里修了水渠,他们家的几亩地都可以种上水稻,今年就可以去你们姑妈家借点大米来吃……”

母亲听到了父亲说话,她大步走来,一脸欣喜问道,“真的吗?那太好了。”

父亲点点头,我们仨听了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有两个妹妹,二姑远嫁他乡,因为路途远,加上爷爷奶奶前几年病逝了,两家平时很少走动,所以关系疏远了。

小姑妈离我们家不到五公里,翻越两座大山就到了,平时来往较多,关系很亲密。

小姑父喜欢钻研,和小姑结婚后他不甘心当个只会种地的农民,经过一番考察后,他承包了一片山林种上了橘子树。

这几年,因为橘子树需要嫁接和管理,父亲没少去帮忙。

父亲很疼爱小姑,见他们刚刚结婚不容易,每次都是白出力,干完活不留下来吃饭。

母亲心疼父亲,责怪他自家的事做不完还去帮忙,经常抱怨,“小姑子他们也真是的,老老实实种地不好吗,他们家的田肥,容易出粮食,放着这么好的条件不要,非得去山窝里种什么果树。”

父亲笑了笑,“孩子他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这样说就不对了,种田种果树还不都是为了生活,果树种好了或许能卖大钱发财。”

母亲听了摇摇头,“我才不信几个果子能卖多少钱。”

从那时起,母亲开始对小姑他们一家有了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母亲听说小姑家种了水田,心里很快有了想法。

这几年父亲帮了小姑家不少忙,等到秋收时,多借点米不成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等着过年才能吃大米饭了。

那一年,我们一家人都很期盼秋天的到来(因条件限制,只能种一季水稻)。

秋收时节的一天早晨,我记得是周六,父亲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出发了。

母亲叮嘱,“孩子他爸,记得早点回来,我们等着米下锅。”

父亲点点头,“你们放心,今天中午敞开肚皮吃大米饭。”

我和俩姐姐听了,都高兴得蹦跳起来。

等待的时间很漫长,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到了中午,我和俩姐姐饿得肚子“咕咕”叫。

母亲拿来了一个早上吃剩下的红薯,给我们仨分了。

我撅着小嘴,“娘,我才不要红薯,我今天要留着肚子吃大米饭。”

母亲笑了笑,“秀儿,你爹爹应该快回来了,娘现在去烧火。”

大姐很勤快,跟着去忙活起来。

我和二姐闲来无事聊上了。

“二姐,你说爹爹会借多少米回来。”我问到。

二姐皱着眉头,思索一番后才开口:“至少有十斤米吧。”

“我猜有二十斤。”我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姑家有两亩水田,听爹爹说,每亩地至少有四五百斤谷子,两亩地得一千斤了。”

“也对,这样算下来,二十斤米不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啊,二十斤米够我们一家人饱餐几顿了。”我心里无比期待。

过了半个小时后,父亲终于回来了。

然而,他回来时表情不对劲,背上的袋子不知为何空空的。

母亲听到我说父亲回来了,他连忙跑出来,见父亲沮丧着脸,她脸色变了,急忙问是怎么回事。

父亲低着头,支支吾吾,想做错事的孩子,他拉着母亲,“进屋说吧。”

我在屋外,听到了父母的争吵声。

随后,母亲怒气冲冲跑了出来,随手把桌上的碗狠狠摔在了地上,把我们仨都吓了一大跳。

后来,我才知道原因。

父亲满心期待去找小姑借米,谁知,进屋后却见小姑愁眉苦脸。

父亲见情况不对劲,连忙问小姑发生了什么事。

小姑叹息一声:“大哥,既然你来了,小妹也就不瞒你了。本来今年挺好的,风调雨顺,村里修了水渠,家里两亩水田的收成都还不错,只是李翀(小姑父)的果园不顺啊,遭遇大面积虫害,亏了不少。本来小妹打算给你们家送点米过去,奈何又担心债主上门,李翀没办法,把刚打的谷子都卖了……”

听到这话,父亲沉默了。

小姑父为了这个果园,花费大量心血不说,还借了点高利贷。

“小妹,这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别难过了,想开点。”父亲轻声安慰道。

说完,他从怀里拿出了二十块钱,“大哥没本事,只有这点钱了,你先拿去用。”

小姑连忙摆手,说什么也不肯要。

父亲急了眼,“和大哥还有什么客气的,听话,赶紧拿去救急!”

说完,父亲把钱放在桌上,起身就大步离开了。

回到家,母亲得知父亲不仅没借到米,还搭出去20块钱,当即就急了眼。

要知道,这20块钱是我们一家人大半年的收入,父亲准备拿去买化肥和种子的。

本来日子就很拮据,如今父亲把钱给了小姑,今后的生活就愈发艰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小姑来我们家,她手里提着一篮子鸡蛋。

正好那天父亲不在家,母亲还在气头上,她不等小姑开口,猛地把门一关,让小姑吃了闭门羹。

父亲性格偏软,他很惧怕母亲。因为借米的事,此后几年,我们两家几乎没有来往。

其实,母亲和小姑家断绝关系,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心疼父亲。

父亲身体不好,每天起早贪黑忙活,还经常去给小姑家帮忙,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吃不消。

虽说两家不来往了,但是小姑一直对我们仨姐妹很好。

有几次,小姑悄悄特意跑来,往我们仨姐妹口袋里塞鸡蛋,糖果这些。

每到橘子成熟季节,小姑父就会带些橘子给我们吃。

几年后的一天。

傍晚时分,我正好放学回来,小姑父很吃力地背着一袋米,见到我,远远就和我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姑父冲我笑道:“今年姑父家稻米丰收,给你们拿一袋米来尝尝。”

我听了很高兴,一路上蹦蹦跳跳。

因为两家关系疏远的缘故,小姑父并没有进屋,母亲在屋里犹豫着要不要叫小姑父进屋。

其实,两家并没有什么过节。

母亲责怪父亲太无私,只想着为小姑家付出,从未想过回报,一时间心里不平衡才会生气。

在门外的小姑父,见母亲迟迟不开门,他面露尴尬,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对母亲说道:“嫂子,米我放在门口,记得拿一下。”

我给小姑父端来一杯水,小姑父摆摆手,笑着对我说:“秀儿,姑父不渴。”

说完,小姑父大步离开了。

正好,父亲从地里回来,他看到了小姑父远去的背影。

我很兴奋地对父亲说:“爹爹,刚刚小姑父给我们送来了一袋米。”

“哦。”父亲点点头,他把米背了进去,叫母亲今晚煮大米饭来吃。

我们一家人好久没吃大米饭了,母亲接过米后,把袋子打开。

瞬间,母亲愣住了,连忙把父亲叫过来。

我很好奇,走过来看。

只见袋子里还有一大块腊肉,难怪袋子鼓鼓的。除了有腊肉,里面还有一个红包。

父亲打开一看,竟然是五十块钱!

或许是想着刚刚对姑父的无礼,母亲哽咽了,还哭出声来。

父亲叹息一声,把红包交给了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他娘……啥也别说了,家里还有两只老母鸡,过几天你给小妹他们家拿一只过去。”

母亲连忙点头。

几天后,母亲带着我来到了小姑家。

对于母亲的到来,小姑和姑父都是一愣,这几年来,母亲一直没有去小姑家。

小姑和姑父缓过神后,不约而同大声叫了一声“嫂子”,很热情请我们进屋。

姑父笑了笑:“嫂子,快坐,我去准备饭菜。”

母亲一脸愧疚,对小姑说道:“小妹啊,是嫂子不懂事,你别放在心上。”

小姑笑着回道:“嫂子啊,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姑父很热情,做了几个好菜,其中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

吃完饭后,姑父塞给了我们一袋橘子,说橘子很甜,他还偷偷塞给我五毛钱,叫我仨姐妹去买糖吃。

此后,我们两家和好如初,互相帮助,关系一直很融洽。

亲戚之间,互帮互助,能温暖彼此的生活与人生,生活会越来越好。

小姑家靠着果园发家致富,父亲在小姑父的启迪下搞起了养殖,不久后我们家也过上了富裕生活。

当然,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感谢党,感谢祖国,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