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官至刑部尚书。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穆宗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上书《请拣放后宫内人》,请求释放幽闭的宫女。长庆元年(821),他任中书舍人,写下这首《后宫词》表达了同样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宫词

(唐代)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揭露了宫廷生活的腐朽与残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句“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描写一位不幸的宫女,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丝帕揩尽眼泪,好梦却难做成;忽闻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君王来幸无望。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痛苦得难以入睡。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打着节拍载歌载舞,原来君王正在那边正和新宠尽情地欢乐。“梦不成”和“按歌声”,恰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帝王喜新厌旧,造成了宫女的无比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两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描写女主人公红颜犹在,君恩却已断绝;她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着熏笼,一直坐待至天明,最终成泡影。宫女从幻想回到冷酷的现实,不得不相信君王的义断恩绝,不得不坚信君王的残酷无情。“坐到明” 与 “梦不成” 相照应,这样的照应还说明不幸的宫女为思念又付出了一夜的不眠。君王从未念及这些不幸的宫女,他可能从未对任何宫女有过真情,宫女只不过是他寻欢作乐的工具。“斜依熏笼” 也有照应 “夜深” 之意。最后一句“坐到明”,正和开头的“梦不成”呼应。点出她为此彻夜难眠,可见痛苦之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写得十分幽怨、十分寂寞,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