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譬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指鹿为马的赵高、乱世奸雄的曹操、精忠报国的岳飞……古代对于一个臣子的评价人们往往会结合他一生的功绩,并讲他的功绩拿来与历史上的人物相比。

“王佐之才”意为有出众能力辅佐君主、拥有过人的治国能力,是古代评价一个臣子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拥有这四个字评语的人:周公、管仲、张良、荀彧、诸葛亮……都是当世之大才。

而在其中荀彧此人又是极为特殊的存在,与其他人趋于一致的评价不同,对荀彧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评价者所站的立场。

在很多时间里,荀彧是作为曹操集团的文臣之首与曹操高度绑定的,而他的死因又为他涂上了一层“忠于汉室”的色彩,成为三国中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王佐之才

公元212年当曹操钦定的“王佐之才”荀彧亡故时,本应为此高兴的汉献帝刘协却在深宫中“拗哭不止”。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名门望族,在当地与钟氏、陈氏、韩氏并称“颍川四大家”。

而荀氏势力在其中更为庞大,相传他们是战国时期“集百家之大成者”荀子的后人,无论社会地位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颇受人尊崇,荀彧便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出生的。

荀彧的祖辈、父辈都曾为汉室的衰退做过自己的努力,他的六叔在董卓之乱时甚至谋划过入京刺杀董卓的计策,但历史的车轮往往会无情的碾压过想要改变它方向的人,荀氏族人的努力终究没能阻止东汉的倾颓。

在族人熏陶下长大的荀彧学会了隐忍,懂得明哲保身的重要性,在什么环境中好学多才永远是别人夺不去的财富,年少时荀彧便被当时的人们夸赞“此子必为王佐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奈何黄巾起义后天下动乱,各方诸侯打的你死我活,唯有入仕才能继承祖父两辈的遗志,完成家族的夙愿。

起初荀彧选择应招袁绍的冀州集团,不仅因为冀州与颍川紧密相连,还因为荀彧族弟荀臣、同乡郭图、辛评都在袁绍帐下为官,无论是实力还是人情似乎都更能帮助荀彧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

但袁绍“见大事惜身,见小利忘义”的性格也让荀彧心中充满不确定性,帐下数年天下局势越来越乱,礼数崩坏,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公不走王者之志”让荀彧明白眼前这位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很明显与自己并不是一路人。

出仕数年的经历不能说毫无收获,也让他认识了此时尚处弱小,但同样有一腔热血的曹操。二人迅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终于在公元191年,荀彧舍弃袁绍投入曹操帐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创业早期的曹操帐下多是家族中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这样的武将,谋臣这个位置一直处于空缺,这也是曹操常年无法远图的原因之一。

事后证明,这是曹操早期回报率最高的一次人事任免,加入曹操集团的几年里荀彧不仅在组织结构、军事部署、外交决策上面超额完成任务,还为曹操组建了三国时期最豪华的谋士团队。

诸如:荀攸、郭嘉、钟繇、司马懿、华歆、王朗、陈群等纷纷投入曹操帐下,如此庞大的文官团队只有四百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起家时的班底,才能与之相比。

曹操集团在仅仅几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被其他大诸侯吞并,反而身处四方包围之下成长为一个实力强大、五脏俱全的军阀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荀彧本人曹操用一句话简洁形象地做出评价:“真王佐之才,如沛公得张良耳!”

公元195年曹操在荀彧坐镇兖州的背景下,率夏侯惇、夏侯渊诛杀吕布,攻取徐州,铲除了身边最不安定的张邈集团。由此曹操集团占据了兖州、徐州两州,基本掌控了中原之地,东汉朝昔日的洛阳城也归于曹操管辖境内。

公元196年荀彧又为曹操献上恭迎汉献帝的计策,奉迎天子在当时看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对曹操来说自己的势力身处中原,东西南北强敌窥伺,天子身边还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如果迎天子入境,内部分割了一部分下属的权力,外部又会让其他势力抓住“挟持天子”的把柄。但荀彧看事情往往与人不同,他分析了当今的形势,犹如昔日的春秋战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末年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迎回天子便可效仿春秋齐桓公接周天子、晋国文公纳周襄王让诸侯臣服,不仅在法理上为自己的政权站住脚,更有利于政策的施展,让万民归顺。

“操之胜也,名而已矣。”

很显然荀彧的计策达到了超乎寻常的效果,当时间走到公元200年时,曹操与袁绍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袁绍帐下人才济济但袁绍本人的缺点在大战前夕愈发明显。

一些不堪忍受内心忠于汉室的旧臣不得不选择去依附曹操,量变引起质变,当底层人民的选择开始影响名门望族做出自己的政治站队时,袁绍就已经开始败下阵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渡战后荀彧又帮助曹操剿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北征乌桓确保边疆安定。当曹操集团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准备一统天下时,荀彧与曹操两人的关系逐渐在几件事上产生不可补救的裂痕……

二、“逆臣”还是“忠臣”

1.“忠臣”向左

在曹操征伐的过程中,大后方安全的工作一直都由荀彧肩负,甚至在前方战事焦灼时,荀彧都能及时获得战报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判断,若不是后世诸葛亮过于耀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赞誉定归荀彧莫属。

与诸葛亮一样,荀彧一生都践行着一个为人臣子的本分,当曹操缺乏粮草时能短时间动员全部力量援驰前线,当论功行赏时则退居二线从不居功自傲。

对官员、学生也始终秉持谦逊的态度,对有才之人礼遇相待,对徇私枉法态度坚决。掌握曹操集团官员任免权十六年,荀彧没有做过一次夹带私心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当曹操平定袁绍残部回师后,荀彧再三推辞了曹操的封赏。反倒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书跪在地上的荀彧全盘接受了,也许从那时开始荀彧便在心里将曹操、天子做出不同定位。

为了拉拢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曹操还与荀彧结为姻亲,但荀彧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除了曹操亲自赏赐的宝物自留外,其余赏赐之物都分给了族人和朋友,在赤壁之战前荀彧已然成为曹操帐下殊荣最高的文臣。

对曹操集团来说荀彧是曹操最信任的臣子,是百官之首;对孙刘双方来说,荀彧是曹操的爪牙,是仅次于曹氏家族的二号人物。

虽然荀彧一直在曹操集团担任要职,但或许曹操自己也没有发现,荀彧的努力方向已经开始与自己的目标道路离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荀彧来说钱财名利都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他之所以选择出仕是为了实现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理想——匡扶汉室。当曹操的野心开始改变历史的方向时,荀彧的“忠”也将随之改变方向。

2.“逆臣”向右

赤壁之战后,荀彧在曹操集团中具体做过些什么,史书中并无记载。从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也许可以窥探一二。

赤壁战前曹操铲除了朝中忠于汉室的一批大臣,连同荀彧举荐的孔融也未幸免于难,此事极大撼动了朝中心向天子的势力,在此期间曹操也许也发觉荀彧对自己的态度,在心里给荀彧重新做出了定位。

第二年曹操又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了求贤令,提出从底层举荐人才的号召,此举也可看做曹操对昔日的文官集团的一次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对曹操来说他不敢保证自己帐下会不会出现第二个孔融,相比居功至伟的功臣,新提拔的人会对自己更加忠心,更好控制。

如果说杀死孔融是曹操杀鸡给猴看,那么颁布求贤令在颍川士族看来便是将矛盾公开化,荀彧作为颍川士族领袖心知肚明。

曹操一路走来中郎将、司空、丞相依旧满足不了胃口。当群臣胁迫汉献帝给曹操封国号颁布行政官邸、礼乐制度、宗庙封地时,在荀彧看来曹操已经从曾经匡扶汉室的热血男儿,变成了篡汉自立的逆贼。

为人臣子本就应该秉忠贞之诚,面对曹操荀彧不再那般恭敬,语气很平静,但话语很决绝。自己对曹操仁至义尽,也希望曹操对大汉有所收敛,两人二十年亲密无间的关系在曹操霸业的关键时刻宣告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潼关之战时曹操破例将荀彧带在身边,名义上君臣相助,实际上对曹操来说荀彧已经成为集团内部最不稳定的因素。

小结

公元212年,潼关之战的胜利荡平了曹操称王路上的全部障碍,荀彧从自己最大的功臣成为前进道路上最碍事的绊脚石,当空餐盒送到荀彧面前时,二十余年的风雨终究化为过往云烟,荀彧在失望和孤独中选择自尽。

作为身处曹魏旋涡中心的角色,荀彧在最后一刻他仍然还是汉臣。死或许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残缺的句号,其中功过是非,都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