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官至刑部尚书。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第二年春天,诗人游览西湖,写下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通过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正面描写湖光水色之美。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5)所建。贾亭,为贾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出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湖所建,为西湖名胜景点。诗人绕过了孤山寺的北面,漫步来到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湖水荡漾,云幕低垂,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巧妙地使用动词,写出莺歌燕舞的景象 ,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看见有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不知道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既景寓情,表现出莺歌燕舞的活泼情趣,自然清丽。“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既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又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诗人以“早”、“争”、“啄”表现出莺、燕的动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用“”来形容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一个“”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借助“乱”、“浅”、“渐欲”、“才能”等字眼,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传达出自己春游观察顾盼的神情和惊喜的感觉。一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早春的花草东一团、西一簇,尚不是姹紫嫣红百花盛开。一个“”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春草还没有长得十分丰茂,也仅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渐欲”和“才能”,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一边漫步一边游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借“最爱”二字,把人与景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更加清幽秀丽的境界。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纵情欣赏莺歌燕舞之景、享受鸟语花香之妙、饱览湖光山色之美,感到心旷神怡。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行不足”三个字,既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又将诗人陶醉在西湖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结构严谨,用词准确,自然清新,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