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后的生活,连水果都买不起

陈伯达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晓龙,这是他和第二任妻子余文菲的儿子。陈晓农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实是叫“小农”,这个名字,还是田家英给取的。当小农长大以后,觉得被人称为“小农”,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舒服,一直都想改名字。

直到父亲被特批保外就医之后,组织上安排他照顾父亲的晚年生活,因此,把他从石家庄调到了北京。于是乎,趁着户口被迁往北京的时候,他正式改名为陈晓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代,陈晓农被父亲安排去石家庄的一个工厂工作,父亲特意嘱咐,让他要低调过日子。而且,还让他从学徒工做起,因此,当父亲仕途失意的时候,远在石家庄的陈晓农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在石家庄,陈晓农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和厂里的一个普通女子张兰华,结为了夫妻。

陈伯达出狱的时候,陈晓农和妻子已经有了一个上二年级的孩子,夫妻俩带着小孩,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和陈伯达居住在一起。

来到北京之后,组织上重新给陈晓农安排了工作,而张兰华就专心在家里照顾着一老一小,做着全职家庭主妇。考虑到陈伯达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在他保外就医的那段日子,每个月给他100元的生活补助。

那可是在1981年啊!100元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那个年代,一根冰棍也就一两分钱,一个大肉包子也是两分钱到五分钱左右,100块钱完全足够两个三口之家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陈伯达却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水果吃,在他保外就医的期间,会有安置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来了解情况,同时也会询问他,在生活上还有没有其他的要求。

刚开始,陈伯达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后来询问的次数多了,他这才提出,可不可以再给一些钱,让自己买水果吃。

这个要求,说实话并不过分,但也是让工作人员有些吃惊,毕竟每个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不低了,为啥还买不起水果呢?

工作人员回复他,会把他的需求向上申请打报告,等了解实际情况以后给他回复。

经过了解,这才知道为什么陈伯达居然买不起水果吃了。因为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有一大部分都拿去买书了。每个月,他会固定拿出30多元来购买书籍,这一笔是雷打不动的开销。倘若遇到那些珍贵的古代线装书,他自己的钱不够的情况下,还会找儿子晓农来接济。

作为一个文人,陈伯达视书如命,这个老夫子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他唯一的嗜好,也就是收藏书籍了。当年,在他仕途正得意的时候,住在北京地安门大街的米粮库胡同,在这个宽敞的四合院里,他特意腾出来两间屋子,修成了书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个人的藏书十分丰富,总共有六万多册书籍,其中,另外一间书库专门用来存放珍贵的线装古书。

也无怪乎,即使在保外就医期间,每个月只有100元生活费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拿出大部分来购买书籍。

组织上得知他的这个实际情况以后,不仅特批了一笔费用,专门用来给他购买水果吃。而且,还从1983年的二月开始,把他每个月的生活补助增加到了200元,到此。陈伯达不仅购买书籍的费用变得宽裕了,他的生活也变得宽裕了许多。

陈伯达的晚年生活,除了读书写作之外,最大的兴趣也就是看电视节目了。每天晚上的新闻是他必看的节目,除此之外,像京剧或者那些古装电视片也是他常看的节目,要说兴趣最浓的节目,就是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了。至于当下年轻人喜欢看的电视剧,譬如年轻人谈恋爱这一类的电视剧,他就没什么兴趣。

有了儿子和儿媳的妥善照顾,陈伯达的晚年是踏实的,也是幸福的。儿子和儿媳对他的照料也是尽心尽力,因此,在陈伯达病逝之后,他留下的那五万稿费,经过家里人的商量之后,全都给了陈晓农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