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刚过,庆元东部乡镇的山林里就热闹了起来。

趁着夜幕低垂、薄雾朦胧,左溪镇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胡于堂带着村民和测绘员走进山林,丈量林地、划定界至,“从去年开始,我们村有3450亩山林被收储流转,村集体和村民收到了752.27万元流转资金。

随着胡于堂一行翻山越岭、穿林过涧,记者看到,绵延山林绿意盈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下的松木、杉木已长大成材。山风吹过,林中传来飕飕之声,那是连绵密集的树叶在随风起舞。据悉,左溪村收储流转的山场将实施多样化、规模化经营,其中一部分皆伐种植珍贵树种,一部分间伐培育大径材,并穿插种植少量珍贵树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庆元就开启了第一轮大规模国乡合作造林——村集体、林农以林地入股,国有林场出资金、出技术,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当时,商品林基地覆盖了庆元的19个乡镇(街道),实验林场、庆元林场和永青国有林场三家国有林场参与了国乡合作造林,树种以杉木、松木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合作方式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实施的是‘到期采伐一次性分红’,因为项目投资周期长,林农的收益无法及时兑现,而且第一轮造林树种较为单一,林农收入效益比较低,山林经营管理也很难跟上。”庆元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吴华告诉记者,在总结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经验的基础上,庆元谋划了国储林项目(国乡合作造林2.0版)。

过去,村集体或林农想经营山场,总会面临缺资金、少技术、不懂管理等难题,造成“造林不见林”“利用不充分”的后果。如今,国储林项目(国乡合作造林2.0版)由庆元县两山集团全资成立的浙江庆元和兴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作,公司将村集体或林农的山场流转收储后,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种植珍贵树种、开展碳汇交易、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从而实现森林资源效益最大化。

“现在,林农不需要负责经营管理、支付造林成本,只要把山林流转给经营单位,就能拿到分成,而且合同期满后,权属不变。”浙江庆元和兴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强告诉记者,新一轮合作以收储形式兑现第一轮合作收益,以时间换空间,化解第一轮合同集中到期的矛盾,“今后每年都会按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前预付收益,到期后再根据‘多付不还,少付补足’的原则结算。这样一来,村集体和农户既能及时拿到钱,又不会因为提前兑付的额度低于未来收益而蒙受损失。”

一片山三笔收入

惊蛰过后,乍暖还寒,驱车行驶在庆元乡道上,重重青山从眼前掠过。

山林里,测绘员仔细测量基础数据,林业工人忙着挖坑种树,林业专家认真评估山林价值……忙碌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生机。

正如广袤山林孕育出无数奇妙的生物,国储林项目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自家林地成了国储林,就相当于‘入股’,每年能拿到近7000元的收益呢!”最近,左溪镇左溪村的胡苏州将自家200亩责任山签约成为国储林,正式成为国储林的“股东”,持续40年享受收益。

林农的满意,源于改革的深化。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庆元召开国乡合作(国储林)项目推进会,计划总投资12亿元,对庆元县16万亩人工商品林进行流转收储。和胡苏州一样,当地有10万林农将分享国储林的“股份分红”——这是山林的第一笔收益。

吴华为村民算了笔账,证明以股份合作为主导的林地经营权流转模式能让大家增收更多。“虽然‘40%’的收益听着比村民自主经营山林的‘100%’要少,但由于大量村民外出打工,‘失管林’较多,营林村民又缺乏资金技术,导致山林亩产值一直难以提高,收益较参与合作时低得多。而且在此模式下,村民无需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国储林+”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山林集中流转到国有经营单位,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林地产出效益。

探索创新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流转收储的山林还可以出租林地经营权,持续获得“租金”。这笔额外的收入来自中草药——疏松肥沃的土壤和阴凉的生长环境,特别适合种植黄精等药材。

在庆元县城西面,一座占地103.6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舒展着绿色的臂膀,4万多株楠木在这里蓬勃生长,道路沿途还种着枫树等景观树种,是远近闻名的“彩色公园”。公园里,有80亩山林套种着黄精、白及等中草药,在浙江五养堂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悉心呵护下,药材长势正盛,是城北村集体的又一项收益来源。

不仅如此,“国储林+国乡合作造林”项目还带动了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项目涉及庆元县19个乡镇231个自然村逾10万林农,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增加劳务收入2000万元。

资源的立体开发

浙江楠、紫楠、桢楠、南方红豆杉、红豆树……走进庆元,处处可见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从中心城区到偏远乡村,从高速国道到河流两岸,在这片被绿色浸润的土地上,种类丰富、造型各异的珍贵树种郁郁葱葱、成林成山,释放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惠泽四方、永续释能的“绿色银行”。

在庆元县实验林场上坑良种基地里,记者发现,浙江楠、闽楠、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长势喜人,1米多高的树苗枝条茂密、叶片嫩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长期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实验林场,从2010年至今先后聘请浙江农林大学童再康教授团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研究所周志春研究员团队作为“技术外援”,开展了楠木等珍贵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容器苗培育等相关研究。

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探索的是苗木生长最佳条件的技术过程。记者了解到,相比传统培育法,通过这一新技术出圃的苗木不仅极大缩短了成材周期,而且大幅提升了经济收益,基地苗木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00万株。与此同时,实验林场还收集了近1800份优株材料,建成了全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楠木、红豆树种质资源库。

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开展珍贵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容器苗培育等相关科研工作?实验林场场长瞿思民的回答很坦率: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以杉木林、松树林营造为主,由于近年来市场上的木材替代品越来越多,杉木行情每况愈下,1立方米的价格从十多年前的1200元左右跌到如今约800元,而采伐成本却逐年提升,扣除成本后,收益还不到500元。

“这意味着,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改变过去单一的材林产品。”瞿思民告诉记者,种植珍贵树不仅能培育出别样的风景,还能种出经济效益,“去年,我们面向上海市场出售了一批用作园林绿化的浙江楠,每株售价达1万元。”

在楠木持续释放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作为庆元林场传统特色产品的杉木,也成功扭转了过去“平民树种”的刻板形象。据了解,经过林场培育的杉木大径材相较普通杉木,经济和生态价值均成倍提升。

眼下,庆元正致力于推广山林上层大径材木材培育、中层珍贵树种造林和林下中草药及食用菌种植等相结合的山林立体式经营模式,以构建一个“混交、复层、异龄、多功能的森林群落”。很显然,这又是一条激发森林多重效益的探索路径,循着创新的方向不断延展。

(来源:庆元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