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3月20日讯(研究员张玉虹)东北不止有“冰雪冻梨锅包肉”,更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东北地区发展对维护国家产业、粮食、能源、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近日,财联社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推出《东北城市投资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那么,东北地区的吸收投资能力如何?为什么呈现如今的景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窦勇在接受财联社专访表示:东北地区吸收投资缺乏连续性,东北地区整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化程度远远滞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根据《东北城市投资指数报告》数据分析发现,关内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投资中,资金的来源地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城市,而且广东、上海这些资金丰富、投资活跃的地区,对东北的投资越来越少,只有河北、北京、海南对东北的投资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窦勇一般来说投资人倾向投资熟悉、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广东、江浙一带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投资机会比较多,商业气氛比较浓厚。因此,这些市场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更倾向于到熟悉的商业环境去投资。

河北、北京对东北投资增多,更多的是区位原因,以及文化相近等因素。像广东、江浙一带资金丰富、投资活跃的地区,投资机会很多。考虑投资目的地时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外,很多投资人考虑全球化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在对东北与关内地区的跨界投资(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研究中发现,东北向关内投资有一定的向产业链上游投资的倾向,而关内向东北投资则有一定的向产业链下游投资的倾向,这种现象是否反映出东北自身的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但东北自身的市场优势对关内资金有吸引力?还是因为东北的上市企业有较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

窦勇:产业链的上游一般具有基础性、原料性一些特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形成了矿产材料化工的产业体系。东北整体居于产业链的上游,在这方面有产业优势,所以东北向关内投资要投资自己具有优势的上游。而下游的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面向终端、面向消费者,关内的公司在这方面相对于东北有优势,所以要投自己的优势。不管是东北向关内投资,还是关内向东北投资,其实都是投自己优势的方向。

此外,东北的大化工,大机械制造、煤电、材料这些产业链上游的行业进入门槛比较高,国家相对来说管控比较严。比如,要上一个乙烯项目,要审批,要统一计划以免造成产能过剩。下游一个食品厂或者一个服装厂,多一家少一家对产业没什么影响。但是上游一个几十万吨的新项目,对下游的影响非常大,国家在这方面控制审批,行业有进入壁垒。另外像这些上游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投资门槛也比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连续稳定的投资对地方的产业发展很重要,但在对(上市公司)吸收投资连续性这一指标研究中发现,只有很少的城市能够获得连续稳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特别是沈阳市这一维度弱势比较明显。这一指标反映的问题和平时研究中的认知是否一致?

窦勇:这跟我的认知一致。东北招商引资总量规模不大,多一笔少一笔,都会形成明显的波动。另外,市场化程度不高,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投资波动性就比较大。虽然已经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但东北还是残余了比较多的政策性、计划性,所以投资很容易受政策影响波动。

2003——2012年这个期间可以说是东北振兴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东北地区年均增速达到了10%,吸引的投资总额全国领先。但是到了2012年之后,就是断崖式下跌。为什么缺乏连续性?因为在这10年间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像东北的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企业资源税所得税优惠,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的安置等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但是一旦政策红利结束,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财联社:吉林、黑龙江的部分城市,在吸收关内投资方面(综合看吸收投资的绝对值和关内投资的比重),比地理位置更有优势的辽宁省城市更加突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窦勇:吉林和黑龙江比辽宁的要素禀赋优势更为明显。比如吉林和黑龙江的大农业,辽宁比不了。要吸引投资,需要在某一个领域要素禀赋优势非常突出。比如黑龙江,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暴涨,增速很快。黑龙江的区位优势就凸显出来,吸引了大量相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