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中评价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时指出: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郑武阳之精粹,李安邑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李仆射之强贞,韦河南之坚正,裴晋公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

其中裴中书即裴垍,而“秉持”二字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裴垍的一生,也道出了裴垍的“为官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垍在为官之初,就能坚持原则,不徇私枉法。《旧唐书·裴垍传》记载,贞元中,裴垍迁考功员外郎后,时任吏部侍郎的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按说选举的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应试之人也是“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而且“上亦嘉之”,本应该是皆大欢喜,但是这三个人的策文却触犯了多方利益。

《新唐书·李宗闵传》中说李宗闵在对策中“与牛僧孺诋切时政”触宰相,“李吉甫恶之”,而且就从目前仅存的皇甫湜的策文确实提到“今宰相之进见亦有数,侍从之臣,皆失其职”,因此时任宰相“李吉甫恶其言直,泣诉于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皇甫湜的策文还把矛头指向了宦官,认为“夫亵狎亏残之微,褊险之徒,皂隶之职,岂可使之掌王命,握兵柄,内鹰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乎?”

他把枪口对准了“掌王命,握兵柄”的枢密使和神策军首领,他们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与皇帝关系最密切的宦官,面对举子们的痛斥和讥讽,他们岂会忍气吞声。

而在面对既针对“宰相”又怒斥“宦官”的策文时,裴垍“居中覆试,无所同异。

”即作为覆试官的裴垍根本无所忌惮,覆试结果与考官意见完全一致,这说明了裴垍真的是做到了“严持法度”,只尊重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就连和他交好的李吉甫都没给面子,这使得二人之间从此之后就有了芥蒂。

正如金滢坤在《论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兼论牛李党争之发端与影响》一文对裴垍的评价一样,他“一贯鲠直、做事公正,不避政治危险”。

后来由于“贵幸泣诉,请罪于上,宪宗不得已,除於陵、贯之官,罢垍翰林学士,除戶部侍郎。”

裴垍虽然因为这件事被罢官,但他却真正维护了原则,维护了公平、正义,更因此赢得了唐宪宗的信任,“宪宗知垍好直,信任弥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个月之后,在元和三年(808年)九月,年轻的裴垍就出任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人赵璘《因话录》卷五就记载了裴垍“不为故人调职”的这一件事情。

“裴光德垍在中书,有故人官亦不卑,自远相访,裴公给恤优厚,从容款洽,在其第无所不为”,可见二人关系很好,因此此人“乘间求京府判司。”

可是裴垍却并未就此答应了他“求官”的要求,他只说“公诚佳士,但是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堕朝廷纲纪。

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某必不可。”这些话都说明了裴垍不管是在为官之初,还是在任相之后,他都能始终如一地坚守不徇私枉法的为官原则,不管是遇到“故人”还是“大僚前辈”,他都能够做到维护朝廷纲纪,不徇私枉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垍他总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做到慧眼识才。因此,他就是一个大型的人才储备库。

在《新唐书·裴垍传》中记载,李吉甫任宰相时,认为“宰相职当选贤任能”,他知道裴垍“精鉴”,就让他为自己推荐人才,“垍即崖略疏三十许人”,随便就能列出30多人。

最重要的是他选的这些人才“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得人”,说明他的举荐绝对不是随便在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人元稹曾感恩裴垍“拔我尘土中,使我名字美”,从中可以看到这么多人都是因为裴度的赏识才被提拔、重用,甚至有的是“拔于疑碍”,真正做到了慧眼识才。

他的心中必定始终装着国家、装着朝廷、装着工作,一心为公,才能随时装着这么多的人才。裴垍荐官,“天下翕然称得人”,为什么他推荐之人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是因为他选人总是坚持“品行为先”的原则。无论是“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还是在相位时“用举韦贯之、裴度为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这些人之后都能相继为相且“咸著名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仔细分辨这些人,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性格“刚直”、品节高尚之人。

李绛“性刚讦”“人多直绛”“宪宗察绛忠正自立”8;崔群“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韦贯之为相“严身律下,以清流品为先,故门无杂宾”;裴度“劲正而言辩;李夷简“致位显处,以直自闲,未尝苟辞气悦人”。

特别是裴度和裴垍同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之人,同族同邑,但裴垍推荐裴度绝对是“举贤不避亲”,看中的是裴度的人品和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度后来的政绩有目共睹,为相二十年,辅佐宪宗最终实现“元和中兴”。此外像崔植为大理评事时,“秩满退居洛下,潜心经史,尤精易象。

垍知其操行,擢拜左拾遗。”正是坚持“品行”为先的原则,他所选荐的官员都比较正直、严于律己,工作兢兢业业,一心为公,更没有贪污腐化之辈。

正如多次受到裴垍提携的元稹对裴垍的评价:故裴兵部之为人也,坚辩清净,号为名流。

及其为相也,构致群材,使栋梁榱桷咸适其用,人颇隘之。可见主要原因是裴垍自己就有“坚辩清净”的品行,所以他选的人也和他一样,他似乎总能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事,所以这些人才才会“咸适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垍以自己的无私和公正践行着一个宰相为国选材的职责。“故时人皆谓裴垍为相乃才与时会,知无不为”,一时间“朝无倖人,百度浸理。”

范祖禹也认为:古之贤相,不唯以谏争为己任,又引天下之贤者使之谏其君。此爱君之至者也。

若裴垍者可谓忠于事君而不负相之职任矣。裴垍任宰相期间,遇到一件大事。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承德节度使王士贞薨,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后。”

还是触动了正准备雄心勃勃一统大唐的年轻天子宪宗的神经,摆明了没把朝庭放在眼里,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把这位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王承宗的挑衅,年轻气盛的宪宗“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乘王士贞死,欲自朝廷除人,不从则兴师讨之”。而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则展现出裴垍理性、务实的工作作风。

其实,裴垍并不反对削藩,而且可以说他一直为削藩做着准备。因为宪宗继位以来,面对强藩的跋扈,荡平藩镇、中兴大唐就成为宪宗君臣的最大愿望。

只是他比较务实。正如唐宪宗所言:“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李绛也说“国家财力渐丰,德化渐及,他时制置,必易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也是裴垍和李绛反对征讨成德的真正原因。裴垍深知要想真正取得对藩镇的胜利,只有积蓄财力才是关键。而造成朝廷“财力不赡”的主要原因就是“天下方镇恣意诛求,皆以实估敛于人,虚估闻于上”。

所谓“实估”,即当时当地的实际物价,它是市场交换中所承认的估价。而虚估,就是省估,相对于实际流通中的价格而言,它是虚的,因此又称虚估。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齐民重困”的局面。”

裴垍“深知其弊,俾有司奏请厘革”。因此裴垍任宰相后首先做的、也是裴垍任宰相期间最大的政绩就是对两税法进行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改革早在元和四年(809年)二月就开始了,改革具体内容规定“应带节度、观察使州府,合送上都两税钱,既须差纲发遣。

其留使钱又配管内诸州供送,事颇重叠。其诸道留使钱,伏请各委节度、观察使,先以本州旧额留使及送上都两税钱充。

如不足,即于管内诸州两税钱内,据贯均配。”即诸道节度、观察使衙费用,就地在治所所在地征取。

如仍不足支用,然后准许征收其他管内州县赋税,而且规定“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就改变了以前留州、送使、上供的比例,藩镇管内支郡送使钱全部变为上供,中央的财政收入就大大增加。

学者陈明光从财政学的角度认为“这些量变,反映了宪宗朝的中央集权程度有所加强。两税定额管理方面的这一改革,与此后宪宗频频发动打击叛藩的战争,其裁抑方镇势力的努力趋向是一致的。”

可见,抑制强藩、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才是这场改革的真正目的。正是这种理性、务实的工作作风,裴垍对两税法的改革成绩斐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宪宗后来能够大规模地开展削藩战争并取得胜利,应当说与实行这一措施有直接关系”。

裴垍知人、识人,对当时的大批官员有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他总是真诚待人,以情感人,他用自己的真诚和人品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他和许多官员不仅是同僚,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关心朋友,爱护朋友。他也从不吝啬对朋友的赞美。

如他赞扬李藩“有宰相才”,赞扬郭子仪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这种欣赏和赞美让很多人受到激励和鼓舞,对他更是信任有加。因此,在他去世多年后,还有许多人十分怀念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裴垍的为官生涯,可以说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尽管裴垍只做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宰相。

但他为宪宗朝遴选了大批有能力的官员、他对两税法的改革更是为宪宗荡平藩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他始终秉持着一名官员的操守,兢兢业业,一心为公。

因此,他受到了当时及后来人的敬仰,宋代朱熹弟子金朋说就曾写诗赞扬裴垍“竭诚佐理奖言司,先正君心帝者师。举荐不为肓宰相,尽供乃职日孜孜。#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