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吴永国
引火汤出自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方药组成为熟地黄90g,巴戟天30g,天冬30g,麦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原方无天冬一药,后世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加入此药,用以治疗阴虚喉痛。
引火汤药量较重,临床可酌情加减,有时还可加入肉桂以引火归元。对于此方的方义,陈士铎云:“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
至于为何用巴戟而不用桂附引火归元,陈士铎认为此等之病,肾水原本不足,桂附大热,“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而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
后世用此方治龙雷之火上冲之证。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之火,与六淫外邪之实火不同。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而统领一身之气化。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藏而浮游于上,即所谓“水浅不养龙”。引火汤就是针对此证而设的。临床有些看似平常的病,只要是虚火上浮,均可用此方进行加减治疗。
案一
崇某,女,36岁,2010年3月24日初诊。患者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已5年余,近来因月经量多如崩,随即住院治疗,服中西药无效,乃转入某市级医院,该医院予避孕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经治疗后月经出血虽止,但经期滞后10多天。此次月经来时量亦多,色鲜红有块,上午血块特别多,至下午才干净,下半夜又来,似有时间规律。少腹不痛,腰不酸,手足心发烫,满月脸,有胡须(长期服激素引起),时心悸,大便溏。舌质苍白,有齿痕,脉弦细数。
诊断: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冲任失固。
治法:滋肾阴,降虚火,固冲任。
处方:熟地黄9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30g,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10g,茜草根15g,乌贼骨15g,仙鹤草30g,肉桂2g。3剂。
3月27日二诊:患者父亲诉患者25日服第1剂后,月经白天干净,夜间又出血,但量已大减;26日服第2剂后,白天上午干净,下午4点钟后又出现一点黏液和淡红血液,夜间12点再出现一些;27日服第3剂后,白天、夜间都未出血,唯手足心仍然有点热,小便淡黄,大便溏。守前方加龟板(先煎)20g。5剂。
4月3日三诊:1日与2日突然腹泻,1天2次,泻后感觉舒服。避孕药已停。自3月27日家属来取药,服后下血全止。这几天患者感觉有力,手足心亦不热。舌苍白,有齿痕,脉虚数。守前方去龟板,加炒白术10g、淮山药30g。10剂。
按 本案患者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年,长期服用激素,致肾中阴阳失衡,水亏于下,火失其制,所谓“水浅不养龙”而离位上奔,犯冲脉而血海失藏,扰任脉则担当失职,故经来如崩。用引火汤以导龙归海,加肉桂引之,龟板潜之,乌贼骨、茜草以固摄之。若作实火治而用凉血止血药,恐祸不旋踵,能不慎乎!
案二
吴某,女,55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患者面部烘热,阵阵汗出,尤其在用力劳动或烦躁时,前后心汗出如雨,全身淋透,常换内衣,十分苦恼。有颈椎病,肩背疼痛,经常便秘。舌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虚火上浮,蒸液为汗。
治法:滋阴降火,导龙归海。
处方:熟地黄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桑枝30g,浮小麦50g,葛根15g,生白芍15g,甘草5g,肉桂2g。5剂。
3月29日二诊:药后面部烘热、汗出大减,也少了频繁更换内衣之苦。唯肩背痛未全消。守前方加炙甘草6g,白芍、葛根均加至30g。5剂。
按 临床不能固执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本案患者之自汗即属阴虚。因患者“面部烘热,阵阵汗出,全身湿透”,符合“来势急暴”“热势轰轰”的龙雷不潜之象,可用引火汤治之。
笔者临床用此方,根据不同体质,或遵原方药量,或只用三分之二。熟地黄腻滞,多用砂仁同拌,有时同用生熟地。此方对虚汗特别有效,因水亏虚火上浮而蒸液为汗,治之不可苦寒直折,当滋阴潜敛,导龙入海。男女皆有此疾,而以妇女更年期为多。
案三
周某,男,74岁,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动则汗出,常一觉醒来则全身湿透,梦多。多年来一直如此,虽无大碍,每日要换内衣,甚为苦恼。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潜阳敛汗。
处方:熟地黄60g,生地黄30g,巴戟天30g,天、麦冬各30g,白茯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50g,麻黄根10g,知母10g,黄柏10g,生黄芪15g,煅龙牡各30g(先煎)。5剂。
5月31日二诊:夜梦、盗汗均较前大减,晨起无须更衣。守原方继服3剂。
按 本案患者盗汗如水,梦多,脉数,乃心血不足,肾精亏虚,精神过用,起居不慎,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津液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治疗当重在滋阴,佐以降火,使阴津得复则虚火自熄,盗汗即能收敛。方用引火汤三分之二剂量以滋阴,知母、黄柏以降火,黄芪益气止汗,煅龙骨、煅牡蛎潜阳止汗, 再加浮小麦、麻黄根合为牡蛎散,熔滋阴潜阳、益气固表于一炉。
案四
佘某,女,52岁,2016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自觉一阵阵发热,出汗,夜间亦觉身热汗出,腰酸。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稍滑。
诊断:肾虚水亏火旺。
治法:壮水以敛虚火。
处方:熟地黄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淮山药15g,杜仲15g,山萸肉15g。5剂。
12月26日二诊:药后身热、出汗诸症均已大减,腰亦不酸。唯服药后时有肠鸣,矢气多且臭,当减其量,并加和胃药。处方:熟地黄6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20g,天门冬、麦门冬各20g,茯苓10g,五味子4g,杜仲10g,浮小麦30g,山萸肉10g,淮山药10g,陈皮6g。5剂。
按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肾为水火之窟,水亏则火浮,火浮则身热汗出。此热为虚热,体温表量不出。此汗为虚汗,止汗药止不住。故用引火汤治之,滋肾之阴以清虚火,则虚汗可敛,用六味丸加减补肾之精以壮筋骨,则腰酸可愈。二诊药后肠鸣矢气,此因滋腻太过,故减其量,并加陈皮、砂仁以和胃,动静结合,使胃和脾运也。
案五
江某,女,48岁,2016年2月27日初诊。患者出汗断断续续已有3年余,每次发作时服黄芪精可好转,约大半年发作一次。现在一惊即出汗,每天7~8次,服黄芪精无效。晚上睡觉自觉被窝热,脚要伸出来才觉舒服,哪怕外面下雪。大便秘结,小便时觉灼热,目糊,腰酸。舌红,少苔,脉右沉细,左浮滑稍数。
诊断:肾水亏损,龙雷之火不能下潜。
治法:滋阴降火潜阳。
处方:熟地黄9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30g,天、麦冬各30g,白茯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银柴胡10g,地骨皮10g,鳖甲(先煎)20g。3剂。
3月2日二诊:晚上出汗已止,亦不觉被窝热,大小便均正常。嘱守原方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 《黄帝内经》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早有论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本案患者年近更年期,潮热汗出、足心发热等为更年期症状,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肾阴不足则虚火蒸腾发热,津液外泄为汗。
初服黄芪精能止汗,以水耗不多,肾有固摄之力,随年纪增加而冲任虚竭,仅以固表法不能止之,加之惊而汗出,目糊,腰酸,此为心肝肾三阴皆虚,水浅不能潜龙。当从三阴论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引火汤正合病机,用之而诸症遂愈。
案六
王某,女,78岁,2021年1月17日初诊。患者面部阵阵烘热,无汗出,欲冷敷,日轻夜重,口干咽燥如火灼,夜尤甚,眠差,纳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滑,时一止。
诊断:肝肾阴亏,虚火上浮。
治法: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导龙入海。
处方:生、熟地黄各45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砂仁(后下)5g,陈皮10g,山萸肉15g,山药15g,牡丹皮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10g。10剂。
1月30日,患者为其女来开药,询知药后诸症尽消。
按 引火汤制方原旨即是治疗虚火引起的咽喉疼痛。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且肾为水火之脏,水足则火藏于下,脏腑得以温熙而能统领一身之气化。若因病而致水亏于下,则火失藏而浮游于上,即出现本案的咽喉干燥如灼,面烘热,日轻夜重的症状。故以引火汤滋水潜阳,导龙入海,合知柏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笔者每施引火汤时必问患者的饮食和大小便,并加砂仁、陈皮以理气和中,恐此方滋腻滞胃,影响受纳,碍脾则易致腹泻,脾胃虚弱者当减其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