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0年前的我们难以想象,现在的农业生产是这样一幅景象:稻田里,旋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穿梭不停;大棚里,智能化监控喷灌系统、物联网智能应用系统样样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旋耕机耕地

建区40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农机“三支队伍”、广大农民的不懈努力,江北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的巨大转变。有了“铁牛”,农业生产变得轻松、可控、精准、有趣,农业成为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产业。

从收割到插秧,一步步实现“机器换人”

回溯到1984年,当时的农民手中仅有小型农机具。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农村务农劳力大量转移、土地抛荒,农业面临萎缩局面,各地要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呼声越来越强。80年代末,江北区开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社会化服务“三配套”综合试点,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购买以新型拖拉机为主的新型农机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依靠传统“三弯腰”方法种植水稻,并大量雇用“割客”

90年代初,为更好解决农民种田“三弯腰”问题,江北区逐渐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到了90年代末,江北区基本实现收获机械化。2006年,江北区又开始试点高速插秧机,2011年,50%以上稻田的插秧工作实现机械化,从“手插时代”步入“机插时代”。与此同时,为解决粮食烘干问题,烘谷机的推广也逐步进行。随后,农用无人机、智能控温控湿设备等融合信息化技术的现代农机装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初耕田、耙田主要依靠耕牛

农业机械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民,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了科技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旋耕机和开沟机一天可完成100亩的翻耕开沟工作,生产效率非常高。”外漕村种粮大户陈惠良说道,现在种油菜也都全程机械化,播种和施肥采用无人机飞播,“以前靠人工操作,两个人播1亩多地要1个小时,无人机飞播1个小时可以播近60亩。”

江北区通过实施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核心的农机化扶持政策,激发像陈惠良这样的农业主体加速农机装备换代升级,一批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农业机械得到大量购置应用。

解决后顾之忧,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作业领域逐步由产中环节为主,向产前和产后全过程拓展,农机服务组织作用越发重要。2005年开始,江北区按照市农机局作出的加快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部署,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部门的引导下,一批先知先觉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等以机械、技术、土地等入股的方式创办或加入农机合作社。江北现有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网点、烘干中心等农机服务组织近20个,各涉农街道、慈城镇全覆盖,基本满足江北区农机作业服务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烘干中心

除满足江北区需求外,国来农机合作社、甬丰农资公司等农机组织开展跨区收割、植保等作业服务,向上米业有限公司、慈城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庄桥街道烘干中心为镇海区、余姚市等周边地区提供稻麦烘干、加工等服务。

“和以前比,现在种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沈国来说,国来农机合作社有500多亩土地,农忙季节也就十来个人在地里忙活,平时只要两三个人维护管理。而在以前,这需要三四个生产队七八十户人家忙活一年。该社每年还为周边农户进行的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到3000余亩,跨区作业面积2000余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上米业有限公司

“我们可以为农户提供农机维修、机耕、育秧、机插、机收、烘干等服务。”沈国来说,目前合作社有各类农业机械50余台(套),每年为100多户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作业面积1万余亩,稻谷烘干1000余吨。

依靠“三支队伍”,农机事业硕果累累

回首40载沧桑变化,一代代农机干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奔走在田间地头,积极宣传农机新技术、推广新机具。一批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农业能手与高素养农民不断涌现。“三支队伍”紧密相连、携手而行,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为江北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播撒种子

截至目前,江北区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43%,居宁波市前列,其中机耕率100%、机种率68.1%、机收率100%,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74.93%,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100%。目前已建成省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7个,省农机服务中心1个。在建江北区洪塘街道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平台、育秧中心、农技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应用场景更多,综合服务能力更强。

(来源: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