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野102万大军为何不敢南下攻打锦州?华野粟裕为何不愿下江南呢?二月会议的召开认为解放战争已经到了转折点,预计有五年的时间便可以实现全国的解放,因此当时制定了到东野南下打锦州,让华野下江南,可是两支部队纷纷抗命。

让华野下江南,是为吸引国民党主力,为中原解放军缓解压力,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所条件

而令东北野战军102万大军攻下锦州,是为切断东北与华北之间的联系,将沈阳和长春变成两座孤城,实现东北全境的解放。

可是当时毛主席几次三番催促,两支部队却通通通通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其中东北野战军的林彪罗荣桓等以道路补给,以群众基础,怕损兵折将为由拒不南下。

原本是支持南下过江计划的粟裕,却突然赶赴西柏坡,他认为也不应该下江南,留在江北更为合适。

如此一来,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毛主席的这一番大戏要铺设好的舞台如何摆,解放战争如何更好的实现他的转折点呢。

东野不愿南下

林彪东北野战军不愿意南下的原因,其实就是源于当时东北的局势。

自从918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不抵抗的政策,东北沦陷,日本还在那东北成立了伪满洲政权,请出了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其实完全起到的只是傀儡作用。

东北一直以地广人稀著称,然而它所具有的资源尤其矿产资源适合发展重工业基地适合打造武器基地,这也是日军为何如此重视东北的原因,

而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当时的东北陷入了真空地带,当时蒋介石和毛主席都异常重视东北,毛主席甚至发出了“只要我们能拿下东北,就算我们大半的根据地丢失了,都能陆续夺回来,”的呼吁,

图:毛泽东和蒋介石

当时毛主席还选派六大名将出战东北,虽然有四大名将都放了鸽子,然而黄克诚和梁兴初纷纷赶赴东北,而黄克诚更是率先解决了当地的匪患,为东北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彪和罗荣桓率兵发动四保临江,春季攻势,秋季夏季攻势等,几乎已经攻占了大半个东北,攻占了东北97%的土地,86%的人口,而国民党几个部队只能畏缩在几个重兵驻防的大城市里,其中包括锦州,长春,沈阳等。

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各方的实力对比情况,为当时解放军一共有了102万大军,而且还具有专业的炮队铁道队,还有坦克部队,实力的强悍不言而喻。

可是国民党方面却仅仅只有50多万的部队,其中长春10万,广州等地15万,而沈阳辽阳等地30万。

当时林彪的作战规划是率先拿下其中实力最为薄弱的长春,其他各地的部队必然前来支援,通过攻城打援的手段拿下整个东北。

可是毛主席却下达军令,令东野率先攻打锦州,只要拿下了锦州,可以说就是断绝了沈阳,长春两地的生路,隔绝了国民党东北部队退居华北的退路,沈阳,长春也将变为两座孤城。

东野怕被三面包围

可是林彪却依旧顾虑重重,在他看来,首先东北野战军中部分都是当地的新兵蛋子,他们不愿意南下。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其实是林彪所担心的补给和炮弹的问题,其中两个补给线的要点接近国民党重军驻地沈阳,平均补货东北野战军战略意图,补给点将会受到重大打击,普吉县将会锻炼。

而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林彪已派已派兵重兵包围了长春,不日就要攻下,这时置长春于不顾,反而前往锦州。

若长春之敌突围而出,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最可怕的是长春军队有可能与沈阳之军汇合。

当时林彪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军如果南下锦州则无异于分兵,可是究竟派多少兵力前去锦州,多少兵力留守则更是一个难题,意味着派去入关的部队小仗不易打,大仗又难打,而留在东北的部队,这大仗小仗都不好打。”

同时对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最危险的一点在于,三面包围,锦州属于重兵驻守的城市,城池坚固本就不易攻下,

如果长沈阳的30万部队以及长春的10万部队前去支援锦州,而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也去支援锦州,则无异于将东北野战军置于三面包围的境地。

林彪对此感叹的说,这就意味着我做了几道菜,结果却来了一大桌子人。

可是蒋介石究竟有没有派沈阳长春天津的部队支援锦州呢?

蒋介石确实下令让长春部队去支援锦州的命令,却被卫立煌拒绝了,卫立煌认为但凡军队离开重兵驻守的大城市,则容易被解放军的军队给歼灭。

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序幕

所以毛泽东主席一再主张,让林彪率兵南下

毛主席说“五个月之前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两个月之前长春依旧好打,你们也不敢打,如今你们不想攻打锦州,想攻打长春,可是攻下了锦州

你们成功占据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可就算拿下了长春,你们依旧不能占据主动权,而会增加你们下一步驻守的困难。”

东北野战军终于下定决心攻打锦州,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共歼敌10.8万余人,几乎与此同时,驻守长春的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起义,东北野战军又攻克沈阳,辽沈战役以歼敌47万,自损6.9万告终,东北全境解放。

而当时粟裕不愿下江南则是另一个场景了,粟裕所给出的理由为,一方面远离后方,无群众基础,后勤补给也较为困难,一方面没有重武器难以攻坚,一方面江南为国民党心脏地带,在此作战较为困难。

毕竟江南水网密布的特点不利于大规模的作战,而且他们下江南也不可能吸引蒋介石主力,对缓解中原解放军压力大军的起不了作用,当时粟裕亲自到西柏坡解释了原因,而毛主席也同意了他的观点,为最后的淮海战役打下了基础。

正是有毛主席的指挥,正是有各个大将的群策群力,就是有民心的支持,才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