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开国将军的史册上,刘亚楼是解放军历史上屈指可数“啃过苏联洋面包”的高级将领。

长征路上,许多硬仗、恶仗,他都有精彩表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他指挥作战,仅用时29小时,便将其解放,全歼守敌13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解放军为了适应新形势,也要组建自己的空军,守卫国土上空的蓝天白云。于是中央在1949年5月,任命喝过“洋墨水”的刘亚楼为空军司令。

谁曾想,这位空军司令竟然天生有晕机的毛病。

不过外号“雷公”的刘亚楼知人善任,十分重视抓空军作风建设,并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开国元帅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

早年经历

1944年,刘弥群生于延安。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在前线和日军作战的抗日将领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了延安,以免除后顾之忧。

中央专门修建了托儿所,因得到了美国友人的资金援助,有关部门决定:将中央托儿所更名为洛杉矶托儿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弥群是这里年龄较小的女孩,她还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只知道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刘伯承和母亲汪荣华。

解放战争打响以后,刘伯承率领中原野战军夺取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此天下已定,局势安稳以后,刘伯承便于1949年,将幼女刘弥群接到了身边。

这时,只有五岁的刘弥群已经到了记事的年龄。懵懵懂懂的她跟在父母身边,才有点明白战争的背后,是亿万家庭的妻离子散。

新中国建立后,刘伯承在西南剿匪,刘弥群就在西南读书。西南是刘伯承的家乡,刘弥群这也算是回到祖籍,重新走了一遍父亲的足迹。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刘弥群在西南度过了五年快乐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乡,刘弥群既游览了故乡山川秀丽的景色,也目睹了家乡人民的贫穷。苦难和喜悦相互交织,刘弥群更坚定了要为祖国做贡献的梦想。

1954年,刘弥群跟随父母北上,来到了北京。

刘弥群兄妹众多,因此都是在集体生活中长大的。根据刘弥群的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极其严格,回到家里也不能沾父母的光,不能让工作人员为自己办事,更不能享受父母的生活待遇。”

因此,小时候的刘弥群就养成了独立、勤劳的品德。

五十年代末,因为军事教条主义的影响,刘伯承受到了批判,组织上将其安排到南京,当了一个教书匠,而刘弥群也就来到了南京师范学校附中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系国防

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国防事业摆在了头等大事上。

而且刘弥群幼时曾听父亲讲故事,说:在伏龙芝留学时,校方组织他们参加革命博物馆。展品中的一幅画让他气愤不已。一个俄国士兵抓住中国人的一条辫子,而中国人跪在地上……

看到此景,刘伯承当即退场。后来,刘伯承对刘弥群说:“如果我们有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高水平的科技装备,哪会受这种奇耻大辱?”

所以,刘弥群19岁时便报考了北京航空大学,专门从事导弹、火箭研发工作。这也就是刘弥群兄妹几人不是搞军事技术,就是搞医疗卫生工作的原因。

可刘弥群书才读了三年,就碰上了特殊时期。即便是帅门女子,刘弥群也不能幸免于难,中断了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为此开导女儿刘弥群:“中央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你们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要是脱离群众久了,就会忘本,个人主义就会无限膨胀。”

直到1975年,刘弥群经过军队特招入伍,被分配到空军司令部实验室工作,历任空军司令部机关参谋、处长等职务。

1998年,刘弥群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研发工作中,刘弥群带领课题小组,夜以继日攻克了技术难关,对东风导弹所需的燃料进行改进,让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了7.5%。

凭借着这一功绩,刘弥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7月,57岁的刘弥群更是被授予了空军少将军衔,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空军将领。

如今,刘弥群已经80岁了,有时会受邀出席一些纪念刘伯承元帅的活动,还不时关心空军建设,尽最后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