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书画在狭义上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形式。中药是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及应用于中医临床的药物。二者同样历史悠久,且自成体系,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古至今,包括墨在内的很多颜料不仅是中国书画的书写和绘制材料,而且以中药材的身份出现,它们与中医药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墨是中国书画的重要原材料,传统制墨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制墨史上,汉以前,主要使用天然墨(木炭、石墨);汉以后,人工制墨逐渐发展蓬勃,出现了松烟墨。东汉曹植的诗句“墨出青松烟”就道出了松烟墨的制作工艺,即将松树燃烧后冷凝的烟气作为制墨原料。以松烟制墨因需取用古松而导致取材受限,故而从宋代开始,桐油、麻子油等被广泛用于取烟制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药入墨和制墨史一样源远流长。人工制墨的重要工序之一“粘合”需要用到兽皮、兽骨、鱼骨等动物胶,但动物胶易引起墨锭被虫蛀、变质甚至有异味。因此,历代制墨者在制墨过程中会加入药材来改善这种情况。三国时期,魏书法家、制墨家韦诞将麝香、珍珠、冰片等掺入墨中,首开以贵重中药制墨的先河。珍珠粉可让墨粉颗粒更细腻,冰片可防虫蛀,麝香可增加墨在纸上的渗透力,用上述材料所制之墨可使书画作品色泽奇丽,还可使墨的胶力经久不败、墨色不退。

中药可以制墨,墨也可以入药,以墨入药在中国历代本草著作中都有记载。墨在医书中有乌金、玄香、乌玉块等别名,其止血、消肿、生肌等作用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墨入药内服,最早见于《肘后方》。《本草纲目》中记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本草衍义》记载:“以药入墨,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无所不通。”药墨的功效与性能还和掺入的中药相关,随着药墨锭剂的发展,制墨时把不同中药组方加入墨中,即制成功效不同的墨块、墨锭、墨丸等。清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用来治病的药墨复方制剂,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八宝五胆药墨”“八宝止血药墨”“麝月墨”等。药墨对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无名肿毒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直至现代,含墨复方制剂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如著名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红丸、济生万应锭、消肿片、清热丸等,功效显著,收载于原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此外,松烟药墨外敷亦是中医疗法之一。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03B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