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 作者:罗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就是战略科学家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此作重要指示,如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诚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战略科学家也自然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战略人才、复合型学术领军人才,即“战略社会科学家”。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提出四个“同样重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一些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与自然科学一样,同样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迫切需要一批能带领大团队做出重大科技创新从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战略科学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迫切需要一批能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的战略性人才,他们同样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众多的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区域国别学学科首先提出战略社会科学家的概念?答案无外乎是这一学科具有显著的战略性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愈加深入、愈为复杂。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推进,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奉献的国际公共产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都在经历一波新的转型与变化,并在因应大国竞争中叠加了更多变化,这些变化又以各种方式对中外互动产生了影响。这就要求中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外部世界,区域国别学由此应运而生,其战略性意义就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变化中准确识变,助力科学应变。可以说,区域国别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就是要助力中国更加有效、更加成熟地运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目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队伍形成了正金字塔结构,其中位于塔尖的“帅才”可称得上“战略社会科学家”,但是,这样的人才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未来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区域国别学领域战略社会科学家。

区域国别学领域的战略社会科学家与普通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区别在哪里,他们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呢?我们认为,区域国别学领域的战略社会科学家具有如下特征: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拥有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既能准确捕捉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研判国际和地区发展大势,也能深入观察对象区域或国别的内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通”“国别通”;既要有非常深厚的学术造诣,也要拥有关键人脉资源网络,能在关键时刻“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为国家在涉外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具备卓越的谋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创设重大国际平台和标志性国际活动助推中外关系不断取得累进式发展;在国际学术和媒体场域拥有巨大的话语力,不但善于引领国际研究议程设置,更能与国际同行开展对话甚至交锋,能一定程度上塑造国际舆论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作出重要贡献;拥有杰出的学科领袖品格,引领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和高质量发展,引领跨学科大团队对复杂性、前沿性议题开展深入、全面研究。说到底,区域国别学领域的“战略社会科学家”就是那些能为“一带一路”共建的区域国别实践,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区域国别落地做出重大贡献的“帅才”。

区域国别学领域战略社会科学家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决定了要把更好、更多、更快培养战略社会科学家摆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发现战略科学家,树立示范、辐射影响,实现“有榜样可学”。不但要在国家层面明确包括区域国别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存在“战略人才力量”,也要为那些已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科学家授予“战略社会科学家”称号并进行表彰,让更多的区域国别研究者向他们看齐。获得战略社会科学家称号的区域国别学塔尖人才要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团队式共同成长。

其次,依托重大任务、重大课题、重点岗位培养区域国别学领域那些具有战略社会科学家潜质的高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放眼全国,区域国别学领域目前已有一些人才展露出战略社会科学家的潜质,对于他们,要主动“压担子”,让他们承担重大涉外任务,承接决策咨询重大课题,甚至把他们放在学界或跨界的重点岗位上进行进一步培养,让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实操水平获得跨越式提升。

再次,扩大夯实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金字塔的“塔基”。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要牢固树立实践导向。政治学、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等传统学科也在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但区域国别学作为战略性交叉学科,要摆脱“书斋研究”“象牙塔研究”,要更多地赋予其实践特征,即:知识不但从书卷中来,更要从实践中来,既要开卷,更要“行路”;研究选题不单是要追求学理性,更要注重其现实性与涉我性;研究方式不只是文献调研,更要注重实地调研;研究成果不只是发表论文,也要看能否形成管用的政策建议,高质量服务国家涉外重大决策需求。相应地,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实践标准,把实践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体系。此外,要把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链条向本科和博士生两端拓展:一方面,在本科阶段“早播种”“早育苗”,通过将区域国别学学科专业纳入“强基计划”,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格局;另一方面,鼓励在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区域国别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一些具备条件的涉外政府部门或大型“走出去”企业设置区域国别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经由进一步培养那些具有战略社会科学家潜质的高端人才,并不断夯实区域国别学人才金字塔“塔基”,未来中国区域国别学领域的战略社会科学家群体将会持续壮大,从而为大变局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高质量互动提供智识支持,最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贡献。(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