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出土文物上更是不胜枚举,在众多的文物中,漯河出土的一件文物登上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它就是——贾湖骨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7800至9000年,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这一发现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贾湖骨笛的发现过程

在六十年代初期,朱帜是舞阳县原来博物馆馆长,由于它因被华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进行劳动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朱帜无意中发现有红烧土、红陶片等东西,作为曾经的博物馆馆长,对文物的敏感度自然使他非常关注,然而,由于当时的情况限制,他并没有深入了解进入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一场湖水将贾湖村掠过,并对不少建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奈的天灾过后,修建家园和修筑堤坝也自然迫在眉睫,然而,在修复堤坝时候,朱帜再次发现了石器和陶器,再次的发现令朱帜很意外,这才开始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赶紧向河南省文物局进行了汇报,这次引起了相关人及考古界的关注。

贾湖骨笛的发现过程

贾湖骨笛的发掘并没一次性发掘,而是历经多年的勘察后进行多次挖掘发现。

1983年至1987年,贾湖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

1986年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两只基本完整的骨笛M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又发现了完整的骨笛M282,这支骨笛有七孔。由于这种骨器之前从未见过,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笛子,有的说像箫。因暂时无法找到音乐专家鉴定,这两支骨器被编号M78-1和M78-2,初步命名为“穿孔骨管”。

值得注意的是,从1984年至2001年间,总共有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在贾湖遗址被发现。这些骨笛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音乐文化、制作工艺以及社会生活的宝贵信息。

贾湖骨笛的“真面目”

贾湖骨笛主要用鹤类尺骨制成,长度和大小差异显著,有的只有数寸长,有的则长达数尺。其钻孔数量不等,常见的是5孔和7孔贾湖骨笛,这些孔分布在骨笛管身的同一侧,呈现出椭圆形或圆形,骨笛的笛身往往弯曲多变,常见的有S型和Z型,这种造型不仅美观,还有助于调节音色和音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造型方面,贾湖骨笛表现出精美细致的特征,其表面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虎、鹰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经过测音,贾湖骨笛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展示了古代先民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卓越创造力。

贾湖骨笛的历史变迁

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贾湖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这种骨笛。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骨笛和笛身零部件来看,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这些骨笛不仅形状规整,而且音孔设计合理,显示了先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秦汉时期,其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音色和外观都更加优美。到了唐宋时期,贾湖骨笛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乐曲演奏的重要乐器,深受士人和乐师们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贾湖骨笛依然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和学者去研究、去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贾湖骨笛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实际的音乐价值。经过现代音乐家的研究和改良,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吹奏出多种现代乐曲,如《梁祝》等,这种跨越时空的音乐交流,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总的来说,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它见证了华夏民族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承载着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色彩和乐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行参观下,也可以到贾湖遗址去寻觅下曾经留下的印记,相信您一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