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Dayan Rodi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Dayan Rodio

叶老师你好,我有个困扰很久的问题,就是写稿太慢了,慢到不可置信,有时候憋了一天,我就码出几句话,还反反复复地改,总想把它们写到最好,不满意就绝不去碰下一句。
很多人劝我不要这么完美主义,太消耗太折磨人了,其实读者压根不会抠这么细的。我也尝试放松点,但总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如果降低标准,明知道不是最好还要写出来,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坚持自己的标准,又实在太慢太难受,有时觉得自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有没有这样的烦恼。我越来越怀疑自己可能不适合写作。一件事做得这么磕磕碰碰,一定是没有天赋吧。
@纠结爱好者

纠结爱好者:

你好,很理解你现在的状态。我相信每个写作者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有过憋稿经历。

英国作家王尔德牙尖嘴利,但也没少被稿子折磨。有次改诗稿,为一个逗号纠结半天,去掉,又纠结半天,再加回来。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丝毫不掩饰卡文的狼狈。他在一本书中这样交代:“谁没有过这样恐怖的经历呢?坐在一张白纸面前,它冲你咧着没有牙齿的嘴巴乐:开始吧,咱们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动我一根指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聊这些不是为了比烂,这样的安慰毫无意义。这只是事实,任何创作者都无法回避枯竭,因为你要“无中生有”,要在一张白纸上构建新的世界,因此你一字一句都在选择。只是写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需要纠结的新问题就越少。

这是大方向上的建议,就是多写,不断写,坚持写,刷高经验值。这没什么新意,谁都会说。我还从你的表述里看到另一个问题:过分追求局部完美。你的逻辑是:一字一句完美了,文章自然完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嘛。

Photo by Orest S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Orest Sv

听起来很合理,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字一个一个写。然而,写作不是做数学题,一加一必定等于二,不要有组件思维。系统工程有个原理: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写作。

理解这个原理不难,小时候若追过星,大多会玩过这个游戏:张三的鼻子最坚挺,李四的发型最迷人,王五的眼睛会放电,把它们都放在一张脸上,那岂不是全宇宙最好看的人?最后一拼……喜提怪胎一枚。

同理,写作时每字每句都用尽全力,就是过度关注局部最优。殊不知,这不仅不能带来全局最优,甚至会远离全局最优,导致有辞藻无文气,有段落无篇章,甚至你吐槽的在细节中消耗自己,都是恶果之一。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全局优先

把注意力从局部优先转换到全局优先,放下“字句控”,抽离出来,盯着主题、立意、结构等大框架去写,先保证内容的连贯和完整。写完万岁!

2、定时定量

可以设定截稿时间和每天的写作量。例如每天500字(海明威大概就这个量),下刀子也要写完,不写完就不吃饭,提前写完就去玩,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节奏。

3、延迟修改

作品是一个整体,是生长的,流动的,很多抠细节的修改到最后可能都是无用功。不如先写后改,争取快速完成初稿,回头再打磨细节,收拾瑕疵。

这样既能保证思路的流畅,也不过早消耗自己,还能俯瞰式修改,避免枝节上的空耗。

4、适当放空

当局者迷,越在意越迷。完成初稿后,放一两天,做别的事,完全不想它;或者找信任的第一读者看看,听听反馈,都能帮助你更冷静客观地看待作品,后面的修改也能更有的放矢。

Photo by Yaroslav Shurae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Yaroslav Shuraev

以上种种,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心态、习惯、经验值。最后一个最重要,就是老说的“多写”。写作就像升级打怪,最难的仗都打过了,从更高的位置回看,也会不断刷新对“完美”的认识。

祝新一年诸事顺遂,稿子顺,生活顺。

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