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路边摆摊卖菜的菜农、骑着车突然停下来的买菜人……这样的生活场景过去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还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情况得到了改善。“为了帮助老年菜农更好地售卖,也为了维护好城市秩序,我们在侨谊河广场设置了临时便民疏导点,为辖区内菜农提供相对稳定的合规经营场所。”在朗山路与侨谊路交叉口,沿江街道综合执法大队韦元向小北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在疏导点内买菜

韭菜、水芹、大蒜……上午8点,在侨谊河广场,有不少市民正在临时便民疏导点内的菜摊挑选蔬菜,菜农与顾客之间有说有笑。

而就在一个月前,菜农们还在和城管队员们打“游击”。

“我就是本地菜农,在龙王山后面就有块菜地。以前自己种的菜吃不完拿去卖很正常,但现在不行了,城管队员和我说影响市容市貌,可我确实不懂这些。”菜农马师傅今年69岁,是一名老沿江人,一辈子靠种地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在朗山路与侨谊路交叉口,菜农占道经营时有发生

去年7月,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就关注到了侨谊路周边占道经营的问题。“我们走访了解到,这些占道经营菜农的年龄普遍在70岁上下,基本靠种地为生,大多都不了解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韦元说道。

起初,大队通过劝离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不过,被劝离的老年菜农转眼又会到别处售卖,久而久之便和执法队员们打起了“游击战”。如此反复,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弄得双方都很疲惫。

“执法人员很辛苦,但我们也不能让多余的菜烂在地里吧。”老年菜农也述说着自己的难处。

一边是对市容市貌的影响,一边是老年菜农的经营需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摆在执法队员面前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菜农开会商讨解决方案

“要是能给我们找块固定的地方,让我们每天能把多余的菜卖完就好了。”老年菜农们向执法队员提出了建议。

在了解到老年菜农的想法后,韦元和同事主动联系属地社区、城市治理公众委员等多方进行协商,寻求办法。不久之后,临时便民疏导点的位置被选在了侨谊河旁的小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执法队员前往菜农家中了解情况

“点位确定后,我们就开始配合街道大队对老菜农们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登记,引导他们至疏导点进行售卖,并呼吁大家共同维护好现场的环境秩序。”沿江街道龙山社区网格员吴刚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点后,菜农离开前自觉清理地面卫生

自疏导点投用后,韦元坦言管理工作轻松了不少。大家“约定”好,每天早晨6点到9点,菜农们可在小广场进行售卖,9点后菜农会自觉打扫好卫生,把广场“还给”市民休闲娱乐。

这种灵活和弹性的公共空间利用方式,也得到了周边居民的认可。“这个疏导点不错,我们老人每天早上散散步的工夫就能把菜买了,挺方便的。”家住招商兰溪谷的王奶奶说道。后续,小广场的菜农售卖时间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9点后的侨谊河广场

从劝离到安置,过去发生在城管队员和老年菜农们之间的“游击战”消失不见了,而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一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的“多想一道”。城市的烟火气,既需要更强的共情力,也需要更有温度的执法。用精细换精致,每一个细小的点滴,都构成了“新主城”更加包容的气质。

素材来源 | 综合行政执法局、沿江街道

图、文 | 林涛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