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底”,如果要形容2024年前2个月中国房地产数据,可能这个词再恰当不过。

我们直接看三份数据:1、销售额同比下降29.3%;2、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5%;3、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0%。毋庸置疑,不管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在下行,而过去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就是“大量造,卖得掉”,很显然现在已经渐渐失去了这些支撑。

这就不难理解,在3月22日召开的国常会中,为什么会首次提到10字新方向,其中透露了2个重要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会议中重点提到了两句话,第一句:“系统谋划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激发潜在需求,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第二句:“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为了方便你们理解,我们直接来解读:

1、首次提到这10个字,系统谋划相关支持政策。其实光从年份来看,中国房地产调整次数走势就很有意思,2020年有498次,2021年有651次,2022年有1120次,2023年有751次,明显是先升后降。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就是各地为了解决问题,不少都只是见招拆招,并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因此这次,国常会专门提到系统二字,意义就在于此。

就拿刺激刚需需求来说,以往就是下调首付比例、放宽限购等等,购房者感触并不大,特别是首付从5成降4成,虽然减小了前期压力,但是还贷压力大了,根本没什么区别。

这样来看,以后方向就很明确了,很有可能就是国家出台总基调,然后各地再根据情况来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市场需求”是重要指导。其实当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说白了这个模式就是“保障+市场”,而人口就是重中之重。

2021年到2022年很特殊,我国人口增量从此由正转负,到了2023年更是继续下降,特别是老模式强调快造快销,现在已经行不通。如果你读懂了,那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近两年频频提到保障性住房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国家正在转变,新型城镇化对应的就是保障房。

该买房的人已经买了,接下来不论是成交量还是频率都会下降,因此不能再大力发展商品房,因此各地才会推出保障房计划,比如到2025年前,光是我国40个重点城市就计划新增保障房650万套,北京还专门提到1000套提供给环卫工人、公交车驾驶员等等群体。

商品房方面,我认为最大的改变就是以人定房,所以说人口还是关键。再结合此前国家提到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言外之意可能就是供大于求,既然房多人少,那就少造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此,我还有一个大胆预测:

今后保障房数量在我国房屋总数的占比,很有可能超过40%,甚至超过50%。

实际上,发展保障房是国家的一步大棋,是抑制炒房投机行为的有力打击手段,而且随着不断建设,不排除扩大保障人群范围的可能性。客观来讲,购买和租赁保障房的成本真的很低,毕竟它有天生的“局限性”。

就在2024年2月,广州住建局下发了一份文件明确提到“租金每年涨幅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同期涨幅,且不超过5%。”重点不是不是文字,而是这个数字:5%。

这就等于从源头掐断了炒房渠道,自然就和商品房有根本不同。而对于我们民众来说,就必须要做好两个准备。

第一、现金和买房,你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其实前两年我就谈论过这个话题,但当时是在投资时代下,而现在是自住时代,答案肯定不一样。其实我认为早从2018年开始就已经不适合投资房产,不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关键是很多城市都有2年限售,那个时候的房子就已经难卖了。

尤其是很多刚需族,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楼市,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点和股市很像,因此现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独到的眼光是今后的法宝。

表面看这句话很空,但其实非常适用楼市,2008年-2009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从6.59亿平涨到了9.47亿平,2015年-2016年销售面积也从12.84亿平涨到了15.73亿平,幅度都超过了20%。

这两个时间段,有些人成功翻身,眼光非常重要,而现在是已经变了,我们就必须要重新找到新方向

其实我发现有些人存在误区,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就一定也能成功,其实失败很简单,但是成功却非常难,需要很多因素的加持,而真正成功的人是不会分享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