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驱魔类型电影的平庸之作——《恶魔的光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恶魔的光火》。

片名 Prey for the Devil / The Devil's Light (2022),别名鬼祷(台) / 魔鬼之光(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驱魔人》(1973)的上映开创了驱魔类型电影的新篇章,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子类型。

如果你曾观赏过《驱魔人》或类似的驱魔影片,那么你就会知道本片的情节。

受害者的身体漂浮于空中,无视重力的束缚,畸形的躯体扭曲成难以想象的形态,仿佛可以蜘蛛般行走。这些元素已然成为驱魔类型电影的标志性特征。

只不过后续驱魔类型电影,包括《驱魔人》自己的续集,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却忽略了实质内容。

它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展现被恶魔附身后的怪异状态,就足以令观众感到惊悚。

就拿《恶魔的光火》来说,中邪的可怜蛋展示出各种扭曲变态的姿态,并且影片中毫不吝啬地呈现这些画面:身体的扭曲超乎物理可行的范畴,白色的鬼面和血淋淋的伤口,还有孩子们用低沉、扭曲的男性声音说着恶毒的言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恶魔的光火》这个片名出自本片拍摄过程的曾用名《The Devil's Light》,而按照正式名字《Prey for the Devil》来看,将其翻译为《鬼祷》或许更为贴切。

这个片名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了“pray”(祈祷)和“prey”(猎物)两个相似的语音进行了文字游戏。

西班牙版片名则将“pray”作为翻译,称之为《Reza por el diablo》。如果采用“prey”的话,片名则会变成《presa para el diabl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驱魔人》的成功核心在于其对天主教信仰的颠覆,但是随后的模仿者们却只能不断重复这个内容,导致观众早已对此免疫,失去了惊悚的效果。

而且我认为驱魔本身就是一个有神论的悖论。信仰宗教的人可能会被魔鬼附体,而他们所信奉的神却似乎置之不理。相比之下,不信教的人反而不会受到魔鬼的侵扰,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究竟为何要相信这些教义呢?

在无神论者的国度里,驱魔类型电影更不好使,还不如本土化的鬼上身电影受欢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修女一直坚信自己的母亲被恶魔附身,因此对驱魔事业怀有热情。

而天主教会却坚持只有男性才能进行驱魔仪式,这让安修女学习驱魔变得异常艰辛。

她不得不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经历漫长的求学之路。安修女没有放弃,不断向前,最终终于获得了一次驱魔的机会。她直面自己心目中的宿敌,与之进行了一番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位女性驱魔人的设定无疑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题材,可以用独特视角提供了一个探讨性别、权力与信仰之间复杂关系的舞台。然而本片并未充分的挖掘这一点,浪费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前提。

影片并未充分利用她作为女性的独特身份和性别限制来深化故事,仅仅将这一设定作为增加剧情时间的工具,而并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故事。

原本可以存在的善意的性别观念消失了,无疑成为了一大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部主打恐怖题材的影片,《恶魔的光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类型片爱好者的基本诉求,但其创作力却显得颇为平淡。

本片并未展现出超脱俗套、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灵感,而是固守于传统的叙事框架内按部就班地铺陈剧情。

电影市场上的驱魔类型片一招鲜,曾以其独特的神秘惊悚元素引人入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及观众口味的变化,该类型的创新瓶颈愈发凸显。《恶魔的光火》或许是进一步证明了为什么驱魔类型电影需要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部就班无突破,

潜在价值遭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