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窗期”岂是职场污点

最近,“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不少求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渴望重返职场,应聘时却屡屡受阻。(3月26日《工人日报》)

职场“空窗期”,顾名思义,即“打工人”在离职后与重新揾工之间的时间。或许是生育休假、照看家人,可能为了疗养身心甚至单纯放松,不少人把“空窗期”视为缓冲带,一个漫漫职场生涯中的“喘息之机”。

然而,倘若你真“空”了,且时间较长,那么恭喜,你的求职之路要开启“困难”模式了。求职者会发现,简历中的“空窗期”成了一个累赘,甚至人生污点,会被揪着不放、“拷问”再三。一项调查显示,仅有41.3%的HR表示可以接受“空窗期”超过6个月的求职者。也因此,不少人无奈喊话,“我们是有空窗期,不是有案底”。

部分用人单位为何不待见“空窗期”?因为会浮想联翩。这么久不工作,是不是根本就不喜欢工作?会不会比较自由散漫?“空窗”久了,职业技能退化了吗?还有工作激情吗?还能跟得上节奏吗?倘若想得更多——他是不是被什么事绊住了?家庭变故、情感纠纷?以后天天请假怎么办?会不会干不了多久就走了……说到底,所忧主要有三:能力、状态、稳定性。用人单位不接受“空窗期”,源于不确定性,旨在降低用人风险。

可以理解,但不代表能够接受、应予支持。人不是一台台机器,即便以机器喻之,世界上也没有永动机。客观原因也好,主观意愿也罢,在“空窗期”调整状态、得以喘息,何错之有?这是个人选择,理当宽以待之。

不知你发现没有,近年来求职生态颇有趋于“苛刻”之势。“第一学历”不好,成了一些求职者的隐痛;在部分企业眼里,过了35岁就成了“鸡肋”;不少女性求职时会被问及婚育状况;一些招聘甚至暗戳戳搞容貌歧视、地域歧视……如今,简历上的“空窗期”都如同“犯过大错”,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正如专家所言,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与工作不相关,不影响工作绩效,却被区别对待,就可以认为是受到歧视。当前,用人单位掌握招聘主动权,具备挑三拣四的底气,但求职中“苛刻”之风断不可长,必须警惕。(夏振彬)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