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准确把握民法典医疗机构免责事由规定,明确医疗机构善尽诊疗义务或限于当时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的不担责,让符合规范的诊疗活动有保障、全力救治患者的医生受保护。尊医重卫良好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需要以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为契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协同联动,进一步营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氛围。

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诸多内容与卫生健康息息相关,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尤其为保护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提供有力法律支持。

其中,人格权编通过积极确权模式应对医学科技创新对维护个体健康带来的挑战,规定自然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为患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临床带教和开展研究提供了行为规范。

而侵权责任编专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是协调医患关系的行为指南,内容涉及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认定、责任形态、免责事由等内容,对于合理解决医疗纠纷和维护医疗场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在医疗系统和全社会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重点聚焦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引导医患双方和全社会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仅就医疗服务领域而言,民法典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确定了个人健康权保护和医疗损害责任的理念、价值、原则和框架,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立了基本规则。立法机关应当通过合理配置医患权利义务关系,重建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平衡医患双方的正当利益,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多元解决路径。

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清理与民法典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不一致的内容。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立法机关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统一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权利、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并对民法典人格权编中涉及的器官捐献、胚胎保护、辅助生殖以及临床研究等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立法回应。

未来应持续加强医疗安全执法司法联动,构建医疗纠纷源头治理格局。民法典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如侵权责任编规定了产品责任、医疗损害责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等,通过受害人权利救济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通过侵权责任追究形成巨大的社会监督力量,不仅可以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还可以有效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从而在防范各类风险事故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正以确保民法典有效实施为抓手,加强跨部门联动协同,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医疗安全不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需在总结民法典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形成执法司法协作的法治合力。要进一步把医疗安全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有效发挥民法典在保护私权利和规范公共权力方面的功能,确保高质量医疗服务和高水平医疗安全良性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 杨芳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