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中国工程院已故院士简介(十七)》(以逝世时间为序)。

魏可镁院士(1997年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可镁(1939.8.29—2014.10.23),生于日本人吉市,福建省福清市人,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可镁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0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魏可镁主要从事化肥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净化器的研发。

师昌绪院士(1994年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师昌绪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48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6月从欧特丹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1984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师昌绪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

刘连元院士(2011年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连元(1941年9月2日—2014年11月17日),北京人,导弹弹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刘连元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之后进入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第一设计部工作;1971年进入航天一院十四所工作;1978年担任航天一院十四所工程组副组长;1984年担任航天一院十四所防热研究室主任;2006年担任国家某重点型号系列副总设计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1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刘连元一直从事中国导弹弹头系统的研发工作。

刘广志院士(1995年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广志(1923年3月11日—2014年11月19日),北京人。探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顾问。

刘广志1947年6月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工程系;1949年任中国地质计划委员会勘探局钻探组工程师;1954年任教于长春地质学院;1958年任职于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所;1962年8月任地质矿产部探矿司主任工程师;1972年6月任地质矿产部探矿司、探矿工程装备工业公司总工程师;1995年7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刘广志一生致力于钻探工程的科研工作。

王如松院士(2011年当选,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如松(1947年9月12日-2014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城市生态与生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65年王如松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皖南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中心工作;1985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继续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主任;1991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担任访问教授;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出任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2006年出任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担任东亚地区生态学会联合会(EAFES)主席;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1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

王如松主要从事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包括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及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的应用研究。

曾士迈院士(1995年当选,农业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士迈(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曾士迈于1948年从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1966年被农业部委派执行文教援越任务;1974年至1975年被农业部派往墨西哥考察水稻;1980年至1981年被农业部派往美国考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1981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系主任、副系主任。1985年至1990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2月31日去世,享年88岁。

曾士迈主要从事开拓植物免疫学和流行学交叉领域的研究。

徐更光院士(1994年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更光(1932年11月18日—2015年1月7日),浙江省东阳市人,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更光于1951年考入沈阳东北兵工专门学校,1953年该校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徐更光随校转入北京,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炸药与应用技术的教学和科研。1971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力学工程系实验室主任。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3]。1998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2015年1月7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3岁 。

徐更光先后发明了8701、海萨尔、改B等十余种新型混合炸药,发展装药新工艺,这些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武器弹药的能量和安全性。

吴佑寿院士(1995年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佑寿(1925年7月14日—2015年1月14日),出生于泰国,祖籍广东省潮州市,数字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无线电子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吴佑寿于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7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通信教研组主任;1969年10月担任清华大学四川绵阳分校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1981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主任、图像教研组主任;1985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吴佑寿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