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白龙追逐着火焰宝珠,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以蓝釉点缀眼珠,龙眼突起,周围点缀几朵火焰云纹。瓶身以蓝釉为底,刻纹施白釉,在青白釉的衬托下,颇有叱咤风云、飞龙啸天之势。这便是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上的龙纹,该瓶也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农历龙年,江苏各大博物馆的“龙展”层出不穷。无论是灵巧的玉器,绚丽多姿的青铜器、杂件,还是流光溢彩的金银器、陶瓷器,龙纹无处不在。这些中华民族图腾纹样的艺术发展与演变,映衬了中国各时代的艺术面貌,印刻了古人的智慧与民族文化底蕴。

见证元代最高烧造水准

扬州双博馆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犹如鸟之双翼,将扬州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顺着扬州博物馆大厅拾阶而上,走到专题陈列厅,便能在“国宝厅”看到这件“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扬州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庄志军介绍,高温蓝釉的烧制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也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的最高烧造水准,此梅瓶是国宝级文物。

在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属于大型瓷器,对制坯和烧制均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制坯的成败是梅瓶造型的关键。据了解,此梅瓶以宋元时期常见的“接胎法”制坯,先分段拉坯,再组装成型,最后接胎修饰。所以在这件梅瓶的肩部和胫部仍有两道细微可见的接胎痕,是今天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长天霁色青。”说到霁蓝釉瓷,乾隆曾化用《滕王阁序》名句赞美其清新脱俗。元代烧制的霁蓝釉最为精美。霁蓝釉属于高温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色泽光亮,有蓝宝石一般的光泽。明清时期,一般用于祭天仪式,因此被称为“祭蓝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的霁蓝釉瓷器存世不多,考古发掘出土的也很少。上世纪60到90年代,在河北保定、安徽繁昌和歙县、浙江杭州等地零星出土。元代带花纹的霁蓝釉瓷器一般分为白色花纹和描金两种,白色花纹的“赶珠龙纹”,除了梅瓶上有,在圆盘上也有发现,故宫就藏有一件元代景德镇蓝釉白龙纹盘。

“带白龙纹的元代霁蓝釉梅瓶,目前藏于文博机构的有三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颐和园,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两瓶都有残损,只有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最大、纹饰最为精美。”庄志军介绍,1992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评定为国宝级文物。2013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彰显了这件国宝的珍贵价值。

探寻美瓷名窑背后的来“龙”去脉

在这风光无限的“镇馆之宝”背后,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1984年,扬州博物馆从扬州文物商店收购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本是扬州机械厂工人朱立恒祖传的瓷瓶。“我8岁时跟母亲来扬州,当时就带上了梅瓶。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有点谈‘震’色变的心理,担心藏在床板底下的梅瓶被震碎,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瞒着妈妈和哥哥来到扬州文物商店,最后以18元成交卖了。”朱立恒说。

扬州文物商店购得梅瓶后,由于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误定此瓶为清代瓷器,长期置于店内并未给予重视。没想两年后,在北京征集文物汇报展览中,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有幸首次亮相,引发国内众多博物馆关注,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想收藏此瓶。扬州博物馆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并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两位古陶瓷专家鉴定,确定此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明清瓷器,既有题材丰富、技法洒脱的民窑产品,也有宫廷定烧、精工细作的“官窑器”;既有意蕴高雅的青花、繁花似锦的彩瓷,也有浓淡相宜的单色釉……

中国共有195件禁止出境国宝,扬州博物馆收藏其二,除了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另有一件唐代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于1974年在扬州唐城遗址出土。该罐肩部置对称扁环形双系,系上饰云纹和“王”字。胎为米黄色,通体施青黄色釉,器身布满纹饰,以褐、绿两色相间的斑点组成联珠状卷云图案,每组之间绘莲叶和莲花纹。其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是长沙窑罕见的珍品,被称为“长沙窑之王”。

为何说它来自长沙?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唐代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以西亚萨珊王朝为源头的联珠纹进一步传入中国。唐代长沙窑大量采用了当时颇受人们喜爱的装饰纹样联珠纹,生产出一批富有异域风情的器物。联珠纹的大量使用,反映出唐代丝绸之路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只罐子沿着丝绸之路,顺着运河水,流到今天。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的出土印证了那个时代的扬州因水而兴的历史。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扬州博物馆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