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围绕“聚焦‘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龚正介绍,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2023年,上海GDP总量达到4.72万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00多万亿元,金融持牌机构超过1770家。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915.8万标准箱,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口岸贸易额继续排在全球城市首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4%,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0.2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五。

龚正表示,上海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还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龚正还说,上海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率先构建与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大贸易载体,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做大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要怎样布局?

龚正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下一步,上海将重点发挥好自身基础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水平。

一是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在上海经济中仍占较大比重,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不能被忽视和放弃。上海现在一手抓“两业融合”,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手抓“两个转型”,即促进所有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打造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3”是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去年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达到1.6万亿元。上海要继续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上海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两个5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对于这些产业,上海都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方案,接下来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龚正表示,综合来看,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优势。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强。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早。三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多。其中,三大先导产业的人才集聚度已经超过80万人,其中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占全国40%左右。

以更大诚意吸引和利用外资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表示,上海将以更有诚意的开放举措,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

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500亿美元,吸引7万多家外资企业前来发展。2023年,上海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40亿美元,连续4年超过了2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了956家和561家。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未来,上海将落实好全国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让更多的外资项目空间有保障、审批高效率、服务零时差。

华源说,上海重点围绕“三个提升”进一步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进一步实施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来拥抱全球的企业和人才。

二是着力提升投资促进的力度。坚持发挥外商投资全球伙伴等机构组织的作用,举办好“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的系列活动,支持外资企业更多投向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三是着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继续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为外商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以更加精准的优质服务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获得感。

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龚正表示,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把人才遴选、管理、跟踪、评价交由战略科学家全面负责,把“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作为主要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注重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优质服务。

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上海拥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国际化的平台。将进一步建好用好这些重要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华源表示,上海正向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

上海将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优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要依托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航运保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增强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在海事仲裁方面,上海将用好去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条例,积极探索临时仲裁,支持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经营主体优先选择上海作为争议的解决地。

二是强枢纽。要持续完善海港、空港、邮轮港和集疏运体系“三港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还要积极培育发展邮轮经济。

三是促转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智慧转型,第二是绿色转型。在智慧转型方面,重点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持续完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服务平台,加快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的示范平台。在绿色转型方面,重点要推进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时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等。

支付服务新体系正在持续优化

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上海也是许多境外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第一站。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着眼于形成“以移动支付作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推动支付“上海方案”持续优化。

华源表示,随着来沪境外人士的不断增加,上海将进一步打通境外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堵点,切实推进服务保障更加优质,更加高效,也更加便利,努力营造一个让境外人士感到宾至如归的体验环境。

具体来讲,上海将结合“五个中心”建设,重点在“两个优化”上进一步下功夫。一方面,上海将持续优化支付的便利化,近期,上海还将出台有关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化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上海将持续优化涉外服务内容。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上海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苏浙皖三省共拉长板、相互赋能,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重点强化“四个协同”。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二是强化产业创新协同。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聚焦重点战略领域加快跨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打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对外开放协同。加强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引领,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更好服务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协同。编制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深入探索毗邻区域跨界合作的新模式。

年内制定6部浦东新区法规

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顾军表示,浦东新区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2023年以来,上海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推动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下一步,上海将瞄准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做到“三个下功夫”,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一是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上海将制定实施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有序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落实版权登记制度等改革试点,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二是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下功夫。上海将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促进跨国企业跨境收付便利化离岸经贸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安全便利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辐射水平。

三是在建立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上下功夫。配合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自由贸易账户、商事调解、企业合规改革领域,年内再制定6部浦东新区法规。

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龚正表示,上海已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这几项数据都排在全国第一位,上海始终是国际人才逐梦的热土”。

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龚正介绍,2023年上海共引进吸引海内外人才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12%。当前,上海全市人才总规模已经超过675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也持续提升,通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等政策,上海集聚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接下来,为将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上海将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海聚英才”赛会平台,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的发现、推荐、评价等各环节的放权松绑力度,构建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着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营造世界一流人才在上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生态。

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龚正表示,金融和科创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成就彼此。“无科技不金融,无金融不科技。”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着眼科技创新全链条、全过程,依托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做优科技投资生态,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技企业源头创新。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已经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达到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列全国前列。

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支持。最近上海推动设立了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这是一个专注于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社会组织,目的就是要强化对早期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帮助社会资本做好投资对接。

二是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更好地发展。科创板设立五年来,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到目前为止,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57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其中,上海有9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和市值都排第一位,募集资金达到2300亿元。

“我们将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上交所主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功能,努力把上海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龚正说。

三是做精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更好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技术、数据、人才等新型要素的特点,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新信贷、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比如,上海推动部分商业银行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试点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这对企业稳定核心员工、激发创新活力就很有帮助。下一步,上海还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更多科技企业急需的专项融资产品。

来源 中国网直播、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