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半狄,《涂口红的女孩》,1987,布面油画,170×109cm,公式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半狄的小窝

◎余木匀

展览:赵半狄:创造不止 温暖不息

展期:2024.3.16-5.9

地点:泰康美术馆

2017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赵半狄的中国party”开幕后,曾经有过这样一场活动:由策展人,也是法国艺术评论家亨利·贝利埃主持的一场讲座,讲座标题就是“谁是赵半狄?”。七年后的今天,面对泰康美术馆正在举办的“赵半狄:创造不止温暖不息”,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度搬出来:赵半狄是谁?

在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赵半狄横跨绘画、行为艺术、时装、电影等多个领域,运用多种媒介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同时,他也是一位有争议的艺术家。赵半狄的艺术生涯刚好与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同步进行。因此,他的作品也强烈地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寻找“自我定位”的探索。什么是“东方”,什么又是“西方”?熊猫作为一个东方符号,应该由西方世界来掌握它的阐释权吗?

从架上绘画,到进行“熊猫人”相关的行为艺术表演和拍摄电影,之后重新回归架上绘画,赵半狄的心境发生了哪些转变?也许我们在参观展览后产生新的体会。

捕捉时代的油画

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高速的市场化进程中,来自西方的消费文化与诸多相关符号也随着大批量的商品一同进入中国——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乃至着装时尚与文化风潮。当时人们深受时髦新奇的物件影响,甚至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也被深深改变。在赵半狄1987年的作品《涂口红的女孩》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内景:这个家庭或许是个富裕的三口之家,女儿在自己的卧室中对着镜子涂口红,桌上摆着杂志画报,墙上挂着好莱坞风格的美国丽人的日历;顺着构图与透视向内看,客厅里的父亲正靠在铺有垫布的沙发上看报纸。这样的一幅景象,可以完全照搬去美国中产的日常生活中而毫无违和感。

赵半狄准确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人们蓬勃而富有野心的日常生活。在另一幅展出作品《小张》中,赵半狄描绘了一个八九十年代经典的“文艺青年”形象。小张烫了头,从一张单人床上醒来,叼着烟,正在伸懒腰;床对面就摆着一台电视机,方便小张很快跟上国际化的步伐,不会错过任何一条新闻消息。这样的形象尤其生活化,小张就像是赵半狄身边的某个同学,也是那个时代千万年轻人的缩影。这个时期的赵半狄,年纪轻轻就已经在油画上有所造诣。无论是技法还是构图,乃至对于画面的整体把控,赵半狄都体现出游刃有余的能力。但令人惊讶的是,赵半狄却从油画中跳出,之后的创作重心由绘画转向行为艺术,开启了他的“熊猫人”时期。

激进博弈的熊猫

熊猫,是中国文化对外递出的名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先后向苏联、朝鲜、美国、日本等国家赠与大熊猫。大熊猫这个形象,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的象征;赠与熊猫成为一种外交手段,熊猫也因此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赵半狄借助熊猫这个符号,介入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带有表演性质的探索,其中就包括拍摄的影像作品《熊猫人失恋的故事》。在瑞士伯尔尼举办的虚构的“一个人的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熊猫时装秀”上,赵半狄将熊猫这个文化符号和中国当下的现状结合起来,在作品中涉及了当时的诸多大事件,例如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国外时装秀引领国内时装潮流等。

“熊猫文化”是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赵半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和演绎使得熊猫符号变得戏谑。因此,他的作品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当时艺术家的惊人之举之一便是呼吁抵制2008年上映的电影《功夫熊猫》。《功夫熊猫》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讲述了一只笨拙的大熊猫渴望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也许在“文化输出”和“警惕文化输出”的博弈之间,赵半狄选择了较为激进的方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件事时,他如此说道:

“我会经常反思,虽然我这个反思没有结果,随着我成长到现在没有答案。我只是在怀疑是不是我的方式有可能有问题,或者方式有点过激,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融化伤痛的小窝

从1996年起,赵半狄宣布停用他的“熊猫人”形象。在一段时间后,也就是来到2000年的新世纪,赵半狄重新回归了架上绘画。在本次的展览中,也展出了他在2020年后绘制的“残片绘画”系列。与30年前构图考究的古典油画相比,这些作品尺幅更小,作画部分仅占画布的一部分,像是从水洼倒映中瞥见的一瞬,留白为画面提供了更多遐想的空间。这一系列绘画有许多是赵半狄写生画成,以极快的笔触捕捉对象的特征和情绪,

如果把赵半狄的“熊猫人”系列和他之前的古典油画系列对比,似乎风格差异过大,但其中也有着艺术家独立的思考。在提到绘画于本人的意义时,赵半狄是这么说的:

“即使现在,我们依然对绘画充满眷恋和向往,就像我们少年时一样。我们深信绘画的发展存在着各种可能性。我们的机会一点儿也不少,甚至不少于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和拉斐尔所开创的骄傲的年代。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在这一点上,历史上的大画家也帮不了我们的忙。我们相信,一种能吸引大众的、反映当代特有情感的,而且不仅仅是反映还应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大开眼界并促使思想跃跃欲试的绘画才是当今最有魅力和最有前途的绘画。伴随着这种绘画而诞生的一定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绘画中的新秩序和新原则,那将是属于当代每一个人的财富。”

在展览现场,赵半狄布置了一个“赵半狄的小窝”。一间单独的展厅中铺着厚厚的竹叶,在竹叶地的中间搭建了一个小竹棚子,旁边是口罩样子的吊床。每个来到艺术空间的人都可以躺在吊床上,闻着竹叶清香,或者低头走进小窝里,感受一下被遮蔽和关怀的感觉。赵半狄说,疫情三年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搭建了这个小窝,希望使坐在小窝里的人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有人问我绘画是什么?我说绘画是我的隐私;另一方面,我也有开放的心态,愿意跟人交互,因此我愿意设计一切可能开放的场域。这个展览就是创造另一个维度,让坚硬的现实在我的小窝里融化。”

艺术家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镜子。在不同的时代进行的思考和尝试都是一次次冒险,赵半狄以他的艺术人生诠释这一点,也带给我们许多感触。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你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答案也许不在言语而在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