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3月25日,“生命至重,大医精诚——深究病因讲麻醉,诚心实意帮患者”交流座谈在北京举行。在学术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发展进行研讨,强调应持续推动麻醉理论、机制的创新,推广舒适化诊疗理念的临床应用,并呼吁以患者康复安全为导向,在麻醉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加速麻醉科研成果本土化发展,推动中国麻醉医学阔步前进。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新民从四个方面对麻醉科室职能做了介绍:“一是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状态,术前对患者病况进行全面了解,术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协助外科大夫探查疾病、解除疾病,术后确保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恢复身体,实现自控镇痛。二是一旦手术中出现意外,麻醉医师应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平稳度过外科意外。三是贯彻舒适化医疗理念,降低患者因诊疗焦虑导致畏惧手术、延误病情的情况出现。四是精通麻醉药物、熟练操作麻醉技术,为患者带去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麻醉的基础作用是解除疼痛,随着学科的不断进步,麻醉或将在治疗原发疾病、突发急救等麻醉治疗学方面发挥作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布为对麻醉学进行展望,他认为,麻醉学要迎合医学发展变革趋势,在支撑好临床手术工作的同时,走向微创麻醉和无创治疗。此外,他建议,麻醉学科要与相关科研单位在人工智能与学科深度融合方面合作发力,着力研发人工智能辅助类麻醉设备,辅助麻醉医师开展诊疗工作。“麻醉科室还要加强与外科科室的沟通互动,做好麻醉学专科建设,离不开与其他外科的互促共进”。

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眼中,麻醉学发展方向要始终不离服务于社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病患问题。“首先要创新理念,如快速康复理念、多模式镇痛理念、品质麻醉理念等,它们推动着临床服务实现‘质’的突破”。药物和医疗设备是提高麻醉诊疗效率的得力助手,“很多企业致力于麻醉药物、麻醉临床设备创新,这对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探究病因病理方面大有帮助”。他还呼吁业内加强麻醉机制科研创新,精确聚焦镇痛药物靶点。

针对如何应对老年人群围术期麻醉并发症高的问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提出建议: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围术期麻醉管理应从基本监测向个体化监测转变,及时发现早期的脏器功能异常,尽早诊断处理。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时代,麻醉学科应推动并建立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围术期诊疗模式,暨在门诊建立“老年患者一站式麻醉与多学科评估、诊疗、预康复与随访中心”,有效逆转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低效运转、高并发症/死亡率、高医疗花费局面。同时,应加强高危老年手术患者出院后随访,通过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评估不断完善围术期管理水平。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深入推进,舒适化麻醉诊疗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给高龄患者提供高效、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需要业内同行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