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军调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这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

针对敌人30万兵力围击我5万部队,根据上级的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进行突围。主力向西突围,皮定均1部向东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突围的结果,皮定均部力量损失不大,而主力有不小损失,是不是向东突围更合理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有人议论,但议论的人并不身临其境,只是看到兵力损失多少来衡量哪里突围更合适,这是片面的。

首先,敌人部署兵力就是要切断中原解放区对外的联系,向南面临长江天险,是国统区;向北就是大平原,利于敌人机械化兵团作战;向东可联系华中解放区,因此东边是敌人布防的重点。相对而言向西是崇山峻岭、路险,人烟稀少、不利于部队行军与发展,但也是四条路中最合适的一条,突围到陕甘宁边区不过两三千里。

对比四个方向,中原局委员一致决定向西突围,分为2路。

有人或许会说,皮定均部能穿过敌人封锁,主力应该也是可以的。实际上,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不太了解形势。皮定均部也就六七千人马,行军作战可以机动灵活,便于隐藏,如果换成主力部队三四万人,目标过于明显,行军转移很慢,结果如何不可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于突围方向,并不能用两者结果来说,不可类比。

皮旅突围可是不容易,在前堵后追到情况下,一边打仗一边急行军,不敢有半刻停留。皮旅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回忆:部队完成牵制任务后,寻找突围方向,决定向东突围,连夜冒雨急行军,一走就是5天,人的行军已经到了极限了,战士们腿肿脚烂,粮食都吃光了,如果再强行军,就会严重影响到后面行军速度,而且部队个别干部产生悲观情绪,如果蔓延开来不堪设想。因此,停下来休息整顿是有必要的。

部队这才休整3天,然后继续出发,而且收到上级的电报“快走,关机!”

此后,部队又连续行军3天抵达霍山县,又转入毛坦厂,旅部分析当前形势,敌人跑一个整师压过来。必须连续几行军穿越皖中平原。部队一连5天5夜,穿过800里平原。部队丢掉一切可以丢的东西,让前卫部队提前买好东西,后面部队一到,吃了就走,边吃边走不耽误时间,最终行程1500里抵达苏皖解放区。

抵达解放区休整期间,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政委邓子恢与政委徐子荣、政治部主任郭林祥谈话。谈的问题是暂时留下,还是编入华中部队。如果部队愿意留下,以1旅与华中一个旅合并为一个纵队,皮定均担任司令,华中派一个人担任政委,徐子荣担任副政委,副旅长方升普和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可以担任旅长、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华中军区首长提出的合并方案,徐子荣没有立即回答,或许是他没想好,或许想听听郭林祥的意见。徐子荣让郭林祥先讲讲自己的看法,郭林祥认为:既然部队已经抵达苏皖,留下来打仗没问题,都是党领导的部队,在哪里打都是打。接着又说到,部队目前是突围到此,到时候归建不归建还不好说,如果归建,暂不合编为好。

听了郭林祥的这番话,徐子荣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既然两位政工干部都希望保持独立作战,军区两位首长表示尊重他们的意见,于是部队番号改为华中军区13旅,领导班子没变。

皮旅是抗日时期太行军区部队,1944年被派往豫西开辟根据地,部队大多数都是北方战士。长期在刘邓、以及王树声等首长的领导下打仗。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来打仗是可以的,如果改变隶属关系,心理上还是有点儿想法的。

在此后的战斗中,13旅参加华中诸多战斗,如涟水保卫战、盐城保卫战、鲁南战役等等。

鲁南战役结束后,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成立,全军区部队将旅改为师,13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配属1纵指挥,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河战役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支部队在华东参与不少大兵团作战,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经验都得到提升。1947年底,部队终于等到归建的消息。或许考虑到晋冀鲁豫军区内线作战力量不够,才被部队调回去作战。

除了皮定均被留在华东外,其他指战员都会到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后,开始对阎锡山部对攻坚作战。